山里的蜂蜜,无疑是难得的好东西。
这群蜜蜂所在的地方,就在岩房坪村的后面,离得很近。
周围有一条常有人上山砍柴走动的小道,宋阳可不相信没人知道这群蜜蜂的存在。
之所以一直没人动它们,留存至今,估计是大家担心在掏蜂蜜的时候会接触到漆树,从而过敏生疮,所以才任由它们在那儿。
看着这群强盛的蜜蜂,宋阳心动不已,他想把这些蜜蜂带回去,养在自己准备好的石窟里。可他也清楚,接触漆树有生疮的风险。
一旦过敏,生疮的部位会肿胀起来,奇痒难耐,严重的还会长出水痘般大小的水泡,让人难以入睡,心烦意乱。而且,过敏症状还可能局部扩散,严重时甚至会扩散到全身。
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好不了。关键是,医院里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效药物能治疗这种情况,即便去了医院,也只能打些消炎针。
宋阳知道一些简单的土方法,可以用来防护,也听说有些方法能治好漆疮,不过他没试过,不知道效果到底如何。
但他很清楚,生漆疮是个非常痛苦难熬的过程,很多人对此谈之色变,甚至夸张到梦见漆树就担心会生疮的程度。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大漆“咬人”的说法。
上辈子,宋阳没有漆树过敏的经历,从懂事起,父母就没少提醒他要小心漆树,村子里也有不少人得过漆疮,那些人难受得恨不得把肉剜下来的样子,他至今记忆犹新。
他印象最深的是村里一位会用大漆的木匠,很多桌椅板凳,甚至棺材,都少不了用到大漆。
这位木匠就是帮宋阳盖房和打造家具的师傅,曾经因为大漆出过一件大事。他上山割来的漆,导致他两个不懂事的孙子同时得了严重的漆疮。
那两个孙子还小,得了漆疮后整天哇哇大哭,大人都难以忍受的痛苦,更何况是小孩子。
结果,一家子因为这事儿闹得鸡飞狗跳。两个儿媳妇吵个不停,两个儿子也和木匠闹得不可开交,父子之间差点动起刀来,最后,木匠没办法,搬出老房子,在村头搭了间简单的土木房子住下,家里才安静下来。
因为怕生疮,很少有人去木匠的屋子,除非是找他做工。
即便如此,到现在他们父子关系还是很僵,谁也不理谁。
是否会生漆疮,只有接触了大漆才知道。
不过宋阳也明白,大漆过敏不会传染,而且只要不抓挠,过段时间好了之后不会留下疤痕,也不会危及生命。
有过两三次过敏经历后,身体还可能会产生抗体,以后就不会再得漆疮了。
宋阳离漆树最近的一次,是出师的时候打黑熊,当时黑熊洞口的石缝里就长着漆树。
那次,他在漆树下忙乎了好一阵,但并没有生疮,他也不记得自己有没有碰到过漆树。
天生对漆树不过敏的人,几百个人里也找不出一个。
而那些经常割漆的人,不是他们不会过敏,而是经历过生漆疮后有了抗体。
宋阳不觉得自己是那极少数幸运的人,他在犹豫,为了这群蜜蜂,是否值得去忍受十天半个月漆疮的折磨。
想了很久,他突然觉得,有必要试一试。
如果自己能产生抗体,不再害怕大漆,作为山里人,就多了一条谋生的路。
漆树产出的大漆,那可是顶级的涂料。
大漆干燥后无毒无害,可以放心使用。用大漆制作的漆器,光洁亮丽,色泽持久,不易被虫蛀,还耐磨、耐腐蚀、耐高温,与木质材料的附着力很强,不容易脱落,很多优点是后世合成材料比不上的。
正所谓“滴漆入土,千年不腐”,那些出土后依然光鲜亮丽的棺椁和漆器,就是最好的证明。
也正因为如此,大漆被誉为“涂料之王”。
虽然割漆采漆是个苦活儿,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但漆一直都很值钱。
到了后世,各种家具用的涂料大多被合成材料取代,大漆似乎没了用武之地,即便有用到的,也主要是在一些漆器和工艺品上。
但想在市面上买到纯正的大漆可不容易,只能从漆农手里购买。说实话,不是漆器不好,而是一般人用不起。
在米仓山,那闻名遐迩的红叶景观,其中就有漆树的功劳,到了秋季,漆树的叶子也会变红,山里漆树不少,打猎的时候,大树还好避让,但藏在林间的小漆树就难说了。
生漆疮可能只是早晚的事……思来想去,宋阳最终下定决心:干!
他带着猎狗,匆匆回到陈家兴家里。
看到冯晓萱正蹲在院子里,仔细清洗着几个猪肚。
这些猪肚是陈东辉他们处理野猪时送回来的,其中有五个是属于宋阳的,也是明天冯晓萱打算托人送到县城的。
看到宋阳回来,冯晓萱站起身来问他:“你去哪儿了?”
“去石崖边转了一圈,在漆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一群蜜蜂。”
“是石崖底下那棵大漆树里的蜜蜂吗?”
“就是那群……我想找把斧头和锯子,把树洞扩大点,把里面的蜂蜜取出来,顺便把蜜蜂收了,带回去养着,这可是一群好蜜蜂。”
“又是放在你新房子石崖上开凿的那些石窟里吗?”
冯晓萱直接告诉过宋阳,她去过石河子村,知道宋阳在石崖上开凿石窟养蜂的事,所以宋阳也不觉得奇怪。
他甚至猜到,冯晓萱可能知道蒋依娜时不时去他新房子的事,说不定还看到过,不然她一开始见面时也不会露出厌恶的表情,后来知道他和蒋依娜的事情告吹后,态度才变得自然和热情。
宋阳隐隐感觉到,冯晓萱有向他靠近的意思。
而在这不到一天的相处中,宋阳也有了强烈的想法,想要朝着她走近。
他很清楚,自己是被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打动,是被她那些新奇的举动和毫不掩饰的关心所触动。
以前,宋阳觉得冯晓萱是县城里的人,不太可能留在山村,但自从听她自己说喜欢山村的自在生活,而且还是个会打猎的女孩后,他不再怀疑她会留在山村的可能性。
和这样的女子一起生活,肯定会很有意思。
她为人开朗、大方、随和,又有自己的主见,大家都说她是个野丫头,可正是她这种敢想敢做的性格吸引着宋阳。
这正是宋阳梦寐以求、想与之共度一生的人。
一颗爱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种下,并迅速生根发芽。
都说最好的感情是双向奔赴。
如果说对蒋依娜的感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有些被动,那么在冯晓萱这里,宋阳想要主动出击,不然都对不起她的热情。
“那些石窟就是为蜜蜂准备的,以后听着蜜蜂嗡嗡叫,吃着香甜的蜂蜜,又热闹又甜蜜,多好啊!”
“你还挺会想的……那群蜜蜂好多人都想弄,可就是怕生漆疮才放弃了,你就不怕吗?”
“当然怕,不过我知道,痒着痒着就习惯了,也就不怕了,再说,经常打猎,山里漆树这么多,说不定什么时候不小心就会碰到,早晚会有这么一遭。
而且割漆也能有不错的收入,虽然这条路不好走,但为了能过上好日子,我愿意去拼搏,总能把日子过好的!”
宋阳故意说这些话给冯晓萱听,就是想让她知道,自己是个为了美好生活愿意努力奋斗的人。
果然,听了这话,冯晓萱的眼神更加热烈了:“你考虑得还挺长远!”
“那是,靠山吃山,就算在山里,也有很多谋生的办法,就看愿不愿意去做了。”宋阳笑着说。
冯晓萱赞许地点点头,接着说:“那我陪你一起去收蜂吧……要不是我不太会弄,那群蜜蜂早就被我收回来养着了。跟你说,我不会生漆疮,小时候我还拿着漆树棍玩呢,路边的蒿子、小树苗,一棍下去就倒!”
这话让宋阳笑了起来。
这种调皮捣蛋的事,宋阳小时候也没少干,手里拿着木棍或竹条,就去祸害那些蒿子和小树苗。
挥舞着棍子,发出咻咻的声音,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不过宋阳还是对冯晓萱不怕生漆疮的事有些怀疑:“你真的拿着漆树棍玩过?万一得了漆疮,可痒得难受。”
“骗你干嘛!”
冯晓萱笑道:“我都说了,我玩过漆树棍,肯定是得过漆疮的呀。”
这个回答让宋阳一愣,反应过来后,他笑得更欢了:“我还以为碰到个天生不怕漆疮的人,没想到,你是因为得过漆疮才不怕的!”
冯晓萱也咯咯地笑了起来,如同山间一朵看似柔弱却坚韧的山花。
“你自己可得小心点,痒起来可不好受。”冯晓萱提醒道。
宋阳点点头:“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也知道一些防护和治疗的办法。”
“你知道啊,那快跟我说说,说不定以后用得上!”冯晓萱好奇地说。
“其实也简单,防护的话,最简单的就是用盐水擦洗,还可以在鼻子里放点花椒粉,另外还有两个办法,早春漆树发芽的时候,可以吃点漆树的嫩芽;到了现在这个季节,可以用漆籽油炒菜,这都是让身体适应的过程。
要是真得了漆疮,就用芒硝烧水洗手,再用韭菜涂抹患处,还有个办法,就是找五倍子,把它叶片的杆掐断,会冒出白色的浆,老辈人说五倍子是漆树的‘兄弟’,用这浆能治好漆疮。
另外,把鱼腥草、薄荷这些东西捣碎了,涂抹在生疮的地方,也有点效果。”
宋阳把自己知道的这些简单方法说了出来,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但这些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法子,值得一试。
冯晓萱认真地听着,不过她又有了新的关注点:“漆树籽还能榨油?”
“能啊!”宋阳肯定地回答,“跟用菜籽榨油差不多,只是这油有些人吃了也会过敏,所以很少有人用它来榨油。”
“不知道好不好吃,找机会试试!”冯晓萱来了兴趣。
对她来说,这是个新鲜事儿。
“别瞎试,我自己都没吃过!”
冯晓萱这想法挺新奇,宋阳还真有点不放心。
冯晓萱只是笑笑,转身回屋,找来了锯子和斧头:“取蜂蜜肯定得有盆吧?”
“那当然,再带把小一点的刀,割蜜方便,还得找个草帽用来收蜂。”宋阳提醒道。
只见冯晓萱侧身,从腰间拔出一把带刀鞘的刀递给宋阳:“这把刀行吗?”
宋阳又愣了一下,没想到冯晓萱居然随身带着刀。
他接过刀,看到刀鞘是牛角做的,上面还雕刻着漂亮的花纹。大概是因为经常携带把玩,刀鞘变得非常光滑,都有包浆了,黑亮黑亮的。
接着,他把刀从刀鞘里拔出来,是一把精心打造的小弯刀,看起来很锋利。
这把小刀精致又漂亮,宋阳称赞道:“真是把好刀!”
“这是我外公专门找人给我打的,我从懂事起就一直带着。他跟我说,遇到坏人就用刀防身……”冯晓萱说着,深深地吸了口气。
宋阳看着手里的刀,想起冯学文说过,前些年为了避开一些麻烦,怕连累孩子,只好把冯晓萱送到山里她外公家寄养。
那些年,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不能用常理去衡量。宋阳理解其中的缘由,笑着说:“女孩子确实得学会保护自己。”
“这刀能用吗?”冯晓萱追问道。
宋阳点点头:“太合适了,又小巧又锋利。”
“那就好!”
冯晓萱说着,又进屋拿了一个小瓦盆和一个撮箕,在撮箕上放了块纱布,还找了一顶草帽,出了屋子,关上门,催促着宋阳往村子后面的山崖走去。
两人来到石崖下的漆树旁停住脚步,此时仍有上百只蜜蜂在树洞周围飞舞。
这已经接近它们这次试飞的尾声了。
蜂窝的洞口紧贴着地面,收取起来倒是比较方便。
宋阳趴在地上,凑近洞口瞧了瞧,发现树洞内部向上中空,估计有一尺左右的深度,向下也有大概半尺深才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