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城内,灯火摇曳,李肆荀坐在案前,眉头紧锁,手中毛笔蘸墨,在宣纸之上笔走龙蛇,一封加急密信正加急送往东魏朝堂,呈至高澄手中。
“陛下,寿春太傅密信。”内侍恭敬递上信件。高澄抬手接过,拆开信封,目光迅速扫过纸面。
李肆荀在信中详述,南朝局势已然崩坏至极点。萧氏王族为争皇位,内战全面爆发。萧绎以荆州为根基,拥兵自重,打着清君侧旗号,挥师东进,欲图夺取建康。与此同时,萧纶联合萧誉等人,在长江中游一带与之抗衡,双方军队在长江两岸频繁交锋,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
更甚者,萧纪在益州称帝,与建康朝廷分庭抗礼,割据一方。益州富饶,兵强马壮,萧纪野心勃勃,欲挥师东下,逐鹿中原。一时间,南朝大地硝烟弥漫,各方势力混战不休。
“南朝如今这般混乱,实乃天赐良机。”高澄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李肆荀在信中亦附上自己见解。他认为,东魏可暂按兵不动,观萧氏王族鹬蚌相争。待其彼此消耗、元气大伤之际,东魏再以雷霆之势出兵。“我军可先攻淮南,此处战略要地,若得淮南,便能长驱直入,进可攻建康,退可守边境。且如今寿春已在我掌控,根基稳固,是绝佳出兵据点。”
高澄将信递给陈庆之,“陈将军,你怎么看?”
陈庆之阅后,拱手道:“陛下,李大人所言极是。南朝内乱,无暇顾及北方。我军若此时出兵,定能占得先机。但需谨防西魏趁乱而动。”
高澄点头,西魏动向确实不得不防。此时,又有消息传来,西魏宇文泰已派人与南朝部分势力暗中接触,意图扶持傀儡。
高澄沉思片刻,对陈庆之说道:“传令边境守军,加强戒备,密切关注西魏动静。同时,让李肆荀继续收集南朝情报,随时汇报。”
陈庆之领命而去。高澄坐在龙椅上,望着南方,心中盘算着东魏的下一步棋。李肆荀在寿春的汇报,犹如为他在这场乱世棋局中,点明了关键一步。
东魏皇宫内,高澄展纸挥毫,提笔回信。他先是肯定李肆荀对战局的判断,赞许其谋定而后动的沉稳,字里行间满是对麾下能臣的信任与倚重。“太傅于寿春洞察入微,所陈方略甚合朕意,实乃朕之武侯。”
信中,高澄也告知李肆荀,将即刻增派援军。“朕已命张猛与赵雄二将,率五千精锐士卒星夜赶赴寿春。此二人皆为我东魏虎将,勇冠三军,作战经验丰富,抵达之后,一切听凭太傅之调遣。望卿善用此力,为我东魏谋得先机,更是勿要过于操劳,一切以太傅安危为重。”
张猛与赵雄,在东魏军中赫赫有名。张猛身形魁梧壮硕,如同一座巍峨小山,满脸络腮胡,眼神中透着一股凶狠劲儿,使一把重达百斤的开山大斧,每逢冲锋陷阵,总是一马当先,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赵雄则身形矫健,行动敏捷,擅长骑射,一把硬弓在他手中,百步穿杨不在话下,且智谋过人,多次在战场上出谋划策,立下奇功。
接到旨意,张猛与赵雄不敢耽搁,迅速点齐五千精锐,日夜兼程,向着寿春奔去。一路上,马蹄声如雷,扬起漫天尘土。士兵们士气高昂,怀揣着为东魏建功立业的决心,在两位将领的带领下,风驰电掣般赶路。
数日后,大军抵达寿春。李肆荀亲自出城迎接,见到张猛与赵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二位将军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
张猛拱手行礼,声若洪钟:“李大人,陛下命我等听从您的安排,我张某人愿为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雄也微笑着说道:“李大人足智多谋,我等定当全力配合,为东魏开疆拓土。”
李肆荀将他们迎入营帐,详细介绍了寿春的局势以及目前的军事部署。“如今南朝内乱,正是我东魏崛起的良机。二位将军到来,如虎添翼。我们需共同谋划,把握时机,给予南朝致命一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肆荀与张猛、赵雄日夜商讨作战计划。他们根据南朝各方势力的分布,以及东魏军队的优势,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作战方案。
张猛负责训练新兵,提升士兵的战斗能力。他在训练场上,亲自示范各种兵器的使用技巧,对士兵要求极为严格。“战场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平时训练刻苦,战时才能保住性命,杀敌立功!”他的吼声在训练场上回荡。
赵雄则带领斥候,深入南朝境内,收集更多情报。他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侦察能力,为李肆荀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