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
这是官员们今年……不,近几年听过最大的笑话。
官员们默契装作没听到。
没人回应朱元璋,场面瞬间冷场了。
“都哑巴了吗?”
朱元璋冷冷一笑,“有人说朕像始皇帝,像唐太宗,怎么现在不敢承认了。”
李善长面色一变,连忙低头掩饰不安情绪。
朱元璋开始点名。
“徐达,你来说说,朕最近哪里做得不好。”
徐达抱拳,“回陛下,臣乃武将,不善言辞。”
“汤和,你来说。”
“陛下是知道臣的,臣向来不听风言风语。”
“文忠啊。”
“陛下,臣身体抱恙,前段日子一直在家养病。”
“……”
随着从右到左逐一询问,很快轮到李善长。
面对朱元璋深沉目光,李善长硬着头皮回答:
“回陛下,非要说有瑕疵的话,只有您老是不露面,让臣等担心这一点了。”
朱元璋大声夸奖李善长:
“你们都学着点,以前朕说李善长是朕的萧何,现在看来,还是朕的魏徵啊。”
一个“魏徵”比喻,惊出李善长一身冷汗。
“陛下,臣有罪。”
李善长慌忙跪地请罪。
“不不不,”朱元璋阴着脸,“你能有什么罪。”
随即遍视群臣。
“你们能有什么罪?”
“不过是忙着勾心斗角,忙着背后嚼舌根。”
“请陛下息怒。”
空地上顷刻跪倒一片。
朱元璋没有立绘,问李善长:“你饱读诗书,朕问你,殷商为何被西周打败?”
李善长不假思索回复:
“纣王残暴无道,民不聊生,周王朝代天伐纣。”
“汉末乱世因何而起?”
“灵帝昏庸无道,百姓揭竿而起,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五代乱世呢?”
“自安史之乱时起,唐朝开始走下坡路,末代皇帝无能沦为军阀傀儡,导致五代乱世。”
君臣二人一问一答。
李善长侃侃而谈,这些问题对他而言太简单。
朱元璋听得火冒三丈。
果然不出所料,文官总喜欢把过错推给皇帝。
朱标同样不满:“李公为何不提天灾?”
“天灾?”
李善长心中一怔。
察觉到一丝不对劲,故作不解:“臣才疏学浅,对历朝历代天灾了解有限。”
朱元璋却不打算放过他。
“不了解没关系,给朕查,在场的大臣有一个算一个,查不出结果谁也别想走,饿了朕管饭,困了就在这里睡。”
说完不由群臣分说,让朱标留下监督,拂袖离去。
“诸位移步奉天殿。”
朱标颔首示意一下,背着手走进奉天殿。
而后史料源源不断送来。
官员们一个个哭丧脸,席地而坐开始查阅。
这一查就是好几天。
饿了就吃泡面,困了铺一块毯子倒头就睡。
除了吃喝拉撒睡,官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一些老臣身体扛不住,一口气没上来昏迷。
朱标体恤老臣,特许老臣每天午休半个时辰。
而他自己则与群臣同吃同住,时刻不离奉天殿。
看到朱标以身作则,官员们虽然心有怨言,但还在可忍受范围内。
经历一番辛苦鏖战,查完最后一本史料,官员们齐齐瘫倒在地,不愿意动弹一下。
朱元璋不请自到。
看着躺了一地的官员,心中快意油然而生。
“陛下,查出来了。”
李善长捧着奏折过来。
朱元璋接过奏折,一目十行看完,心中没了快感。
有的只是心酸。
因为史料有限,年代越远越难考究。
记录最清楚的当属元朝。
元朝统治不足一百年,期间发生水灾九十多次、旱灾八十多次、雹灾近七十次、蝗灾六十次、地震五十余次。
风灾、霜雪、瘟疫等灾害也有几十次。
因气温降低冻死人,在多部史料上均有记载。
直至洪武年间,各地上报的奏折中也是灾情不断。
察觉到朱元璋脸越来越黑,李善长赶紧跪下。
“前元天灾不断,皆因前元皇帝无道,上天降下祸端,陛下顺天讨逆,功盖五帝。”
面对李善长奉承,朱元璋毫无喜色,愤然道:
“前元皇帝固然昏庸,难道前元臣子就没错吗?
大明近些年也有天灾,难道朕也是无道昏君?
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祸!”
越说越生气,朱元璋狠狠将奏折拍在地上。
嫌不够解气又踩了几脚。
“你们这些文官,把天灾归咎于皇帝,是何居心?朕是不是要下一份罪己诏!”
“臣等有罪!”
李善长等文官悉数拜倒,大气都不敢喘。
武将们偷偷幸灾乐祸。
下一刻,朱元璋又集火武将。
“还有你们武将,一个个居功自傲,看看历史,哪一次作乱的没有武将身影?
这次郭桓贪污一案,你们武将也有人涉案,怎么?嫌弃朕给你们的封赏不够多?”
一声声质问,吓得武将也跪了一地。
朱元璋狂喷口水:
“若无仙人指点迷津,朕还不知道郭桓贪污,也不知道天灾真相,满朝文武莫非都是瞎子?尔等皆不如仙人。”
“请陛下息怒。”
文武官员配合着呼喊。
不少人心里骂娘。
一个仙人不研究道法,反倒研究国家大事。
更多人心生敬畏之情。
这位仙人知道的太多,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一旦心怀不轨,这柄剑就会砍下来。
李善长感触最深。
疑神疑鬼地抬头张望,仿佛有目光正注视着他。
朱标适时开口求情:
“天灾人祸亘古有之,非本朝文臣武将之过,为今之计,应当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太子殿下言之有理。”
“臣有补救之法。”
“臣也有……”
朱元璋根本不信他们有办法,直接取出稻种。
“朕耗费大代价,从仙人手中换取神物,此物名为杂交水稻,亩产可达两千斤。”
一边说着,手指轻点稻种。
稻种投影出一道光幕,显示杂交水稻技术资料。
明明字体不认识,却能看懂内容。
这一现象震惊百官。
如此神奇的手段,恐怕只有仙人才能做到。
不由对仙人更加敬畏。
李善长将信将疑:“此物真能做到亩产两千斤吗?”
“朕可以担保,”朱元璋言语中充满自信,“朕将召集天下饱学之士研究杂交水稻,稻熟之日,大明再无饥荒。”
没有朝代能保证没有饥荒,各个盛世也做不到。
朱元璋却敢夸下海口。
自信源于杂交水稻,更源于刘循这位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