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的高书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毅然决然地主动承担起了这个村艰巨而又充满挑战的扶贫攻坚工作。
熊壁岩村宛如一颗遗落在大坪乡境内高山台地上的明珠,海拔高达一千多米。这里四周皆是陡峭险峻的悬崖峭壁,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将村庄与外界隔绝开来。
由于交通不便,公路未能延伸至此,使得村子与山外繁华的市场几乎完全失去联系,想要发展商品经济简直难如登天。
村民们世世代代,仅仅依靠着种植那几亩贫瘠的山地勉强度日,但这点微薄的收入对于解决温饱问题都远远不够,更别说过上富裕的日子啦。
久而久之,但凡有一点能力、有一些志向的人,纷纷选择离开村子前往城市谋求生存之道,并且一旦出去便再不愿回到这片贫困的故土。
如今留在山上的居民,大多都是年老体弱之人,或是因自身能力有限而无法在外闯荡的人们。如此一来,村子里的日子愈发穷苦艰难。
高书记踏入这片土地之后,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他马不停蹄地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促膝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村里的贫困情况。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高书记认为解决熊壁岩村贫困问题的最佳方案便是实施全村整体搬迁。然而,如果得不到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支持,仅凭永定区现有的资源和条件,要妥善安置这么多人口,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毕竟,搬迁并非简单地把人从一处搬到另一处那么容易。
这其中需要综合考量诸多因素,首先得找到合适的安置地点,确保村民们能够拥有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其次还必须认真谋划好安置后的生活出路问题,比如如何帮助村民就业创业、实现可持续增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村民们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否则,搬迁只会沦为一场空谈。
既然整体搬迁暂时难以实现,那么摆在面前的只剩下就地扶贫这条道路可走了。
就地扶贫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其中最为关键且亟待解决的当属以下两个重大难题:其一便是交通问题。要想改变村庄贫困落后的现状,必须先打通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也就是修建一条进村公路。
然而,这并非易事,经过专业人员的勘测设计后发现,完成这条通村公路的建设工程至少需要投入高达三百万人民币!
其二则是产业问题。这座山村地处偏远,缺乏具有显着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以及特色产品。综合考虑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特质等因素,似乎唯有“绿色环保”这一特点尚有一定开发利用的潜力。在此背景下,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业无疑成为了唯一不错的选项。
为了成功筹措到修建通村公路所需的巨额资金,高书记深思熟虑之后果断采取了三项得力举措:
首当其冲的是积极争取永定区财政的支持,成功安排了一百万扶贫专项资金;
紧接着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争取到市级和省级的以工代赈资金共计一百万;
最后,他还充分调动起村民们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义务出工来填补那剩余的一百万资金缺口。
历经整整三年时间的不懈奋斗与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通村公路顺利竣工通车,同时村里也大规模种植起了反季节的萝卜和大白菜。
从此,这个曾经封闭贫穷的小山村,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随着通村公路的竣工通车,熊壁岩村仿佛一夜之间被点亮了希望的灯火。
这条蜿蜒曲折却坚实平坦的道路,不仅铺就了村民们通往外界的便捷之途,更架起了一座连接心灵与梦想的桥梁。
老高的名字,也随着这条公路的延伸,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村民的心中,成为了他们口中传颂的英雄。
通车庆典那天,整个村庄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庆氛围。村民们自发组织起腰鼓队、舞狮队,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喜悦与感激。孩子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在公路上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如同山间清泉,洗涤着过往的贫瘠与苦楚。
张聪和他的团队,穿梭在人群中,用镜头捕捉着每一个动人的瞬间。他们深知,这些画面背后,是老高三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坚持。从争取资金到监督施工,从动员村民到解决矛盾,老高的身影无处不在,他的心血与汗水,早已融入了这条公路的每一寸土地。
在采访中,老高总是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事。
但村民们知道,没有他的到来,没有他的智慧与勇气,熊壁岩村或许还在贫困的泥潭中苦苦挣扎。老高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信心与希望,让村民们相信,贫穷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现状。
公路的通车,极大地改善了熊壁岩村的交通条件,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些曾经因为交通不便而无人问津的山货,如今能够轻松地运往山外,换取村民们急需的生活用品和现金收入。
随着市场的打开,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种类的农作物,反季节蔬菜种植也逐渐形成了规模,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老高深知,产业扶贫才是长远之计。因此,在推动公路建设的同时,他还积极引进农业技术,邀请专家来村指导,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他还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副业,如养鸡、养羊等,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在他的带领下,熊壁岩村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化的产业结构,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经济上的变化,熊壁岩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他们自发组织起文化活动,如唱山歌、跳民族舞等,丰富了业余生活,也传承了民族文化。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了重视,老高积极争取教育资源,改善了村里的教学条件,让更多的孩子有了走出大山、实现梦想的机会。
随着熊壁岩村的名声逐渐远播,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慕名而来。
他们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也被村民们淳朴善良的品质所打动。旅游业的发展为村庄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村民们开始经营农家乐、手工艺品店等,通过旅游服务增加收入,同时也让外界更加了解了这座美丽的小山村。
老高看着这一切的变化,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他知道,这一切的成果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村民们的共同努力。而他,只是这场变革中的一名参与者和见证者。
他更加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在张聪撰写《高山台地换人间》的长篇通讯中,老高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不仅是一位有担当、有智慧的领导干部,更是一位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了全国扶贫攻坚战中的一面旗帜。
通讯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为老高点赞,为熊壁岩村的变化感到振奋。许多企业和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为村庄的发展贡献力量。
老高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他说:“我所做的,只是尽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职责。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默默耕耘在扶贫一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
如今,熊壁岩村已经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它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改善上,更体现在村民们精神面貌的提升上。老高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了这座小山村的历史记忆中,成为了一段传奇,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