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汤姬的问题
汤鸿文对于楚凡的这承诺还是十分的高兴的。当然并不是说自己又要升官了,而是陛下必定会拿出一种能够盈利的产业给工部作为奖励,这样一来,工部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
至于说自己升官?汤鸿文才不愿意真的升上去,现在的魏国的丞相是谁?是三朝元老名誉满天下的曹孟德,而其自己工部获得的功劳基本上都是陛下所给的详细的图纸工部才能够获得现在的成就。
如果自己真的升官的话,反而会引起朝廷当中的一些大臣的不满。不说其他的朝廷官员,就算是其他的六部当中的尚书也不会高兴他真的升官的。
要知道现在六部当中还有着两个部门一直被冷落着一直没有获得太多陛下的关照,户部在陛下的税收改革过后现在已经能够收起来许多的赋税,国库当中现在也越来越充实了。
兵部也获得了陛下赏赐的水泥配方让兵部赚了不少的钱和进行基建工程获得了不少的好名声,陛下所给的马镫,马鞍等对骑兵有着很大帮助的装备。
礼部现在都因为陛下的婚礼,在最近几个月也有了不少的存在感,而且魏国学堂的建设礼部也需要出不少力的,虽然陛下以后的教学方式不是只注重儒学了,可是儒学在所有的学校当中都是需要学习的,比较礼义廉耻还是需要让这些学子知道一些的。
当然工部是得到陛下恩赐最多的一个部门,不管是造纸术还是炼钢技术还是蒸汽火车的技术。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工部的工匠不仅学习到了最为先进的技术,而且做的好还能获得陛下的嘉奖。
然而刑部和吏部却是在这一年当中基本没有存在感,陛下都没有交代多少事情给他们做。吏部还好,当初陛下让官二代们前往魏国的边境城市任职的时候,吏部还帮忙考核过。
可是刑部却是真的一点大事都没有参与,更没有获得赚钱的产业。虽然刑部尚书也有着精盐的代理权有着不少的收益,可是相比较工部来说那一点收益就显得微不足道。
汤鸿文心中可是清楚如果自己工部不仅获得了财富,自己还升官了的话,那就真的是什么好处都让自己占了,如果自己是其他的朝廷大臣自己都会嫉妒自己。
就在楚凡和汤鸿文讨论之际,后方的马车上楚凡的女眷们也开始讨论了起来。
汤姬开口询问道:“陛下不是说,魏国的大学由朝廷和皇室分开进行管理嘛?为什么五星城当中陛下命名的魏国国防大学是由城主和五星城当中的官员们共同管理的呢?”
柳如烟也知道汤姬是一个莽夫,虽然有着不俗的武艺可是对于朝政却是一窍不通。有很多事情自己或者一些有着政治觉悟的人能够十分轻松的理解的事情,汤姬却是想不通。
柳如烟解释道:“汤姬妹妹,你只看到开封城当中的两所大学是分别由朝廷和皇族分别掌控的,你可知道开封城当中两所大学所定位是怎么样的?开封城当中的两所大学,根据我的了解至少也需要圣武大陆其他国家当中能够考入殿试的学子才能进入。
皇家学院和魏武学堂都是给魏国朝廷培养后备人才的摇篮,着两所大学出来的学生不仅起步会比三座卫城的学生高很多,而且将来在朝堂上担任要职的可能性也更大。
所以陛下才会让皇族和朝廷各自掌控一所大学,以防出现一方独大的局面。但是五星城这些的大学就不同,根据我的猜测和陛下所说的魏国国防大学招收学生的数量,那么这所大学基本上都是为地方培养基层官员和军事人才;
他们到时候任职过后面对的并不是朝廷大臣而是地方百姓和驻军,职责更偏向实务,因此由城主和地方官员共同管理,能够让他们更贴近实际需求,培养出真正能办实事的人才。”
汤姬听完柳如烟的一番解释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当然她也只不过理解了柳如烟所说的信息而已,至于背后是否有着其他的深意,她也无法进一步的进行分析。
柳如烟也知道汤姬肯定还没有完全的理解,而且就算汤姬已经了解了其中的深意自己也会继续说下去的,毕竟自己在楚凡的面前简直就像一个后知后觉的小辈,有很多时候都是楚凡做出了决定过后,自己才反应过来楚凡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自己曾经也是沧澜帝国当中出了名的才女,自己却在魏国的这段时间被楚凡的智商压制的死死的,甚至有时会怀疑自己的才智。即便是前面楚凡让自己详细的说出他在魏国这两年所做的一切,自己虽然分析的头头是道,可是那也不过是楚凡在考核自己而已,自己在楚凡面前,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然而现在自己却可以在汤姬面前侃侃而谈,显摆自己的智慧,这也能让自己找回一些自信。
柳如烟继续开口说到:“汤姬妹妹,你要知道五星城的城主,也是皇族当中的王爷,即便魏国国防大学是五星城城主和城主的官员单独负责管理的,其实也相当于是皇族和朝廷当中的大臣共同监管的一种变通方式。
如果我们把五星城单独拿出来看的话,那么五星城的城主虞亲王就相当于魏国的皇帝陛下的存在,而五星城当中的官员则如同朝廷重臣,他们互相制衡,又是彼此依赖的关系。
这样以来魏国国防大学就不可能出现说思想被朝廷大臣所单一控制的情况,反而能够在多元管理下培养出既忠诚于皇族又具备地方实务能力的人才,让他们能够知道如何在权力和义务当中找到平衡,既不偏袒朝廷也不偏袒皇族而是一心一意地为百姓谋福祉。
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不仅确保了人才的全面发展,还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我想这就是陛下所想要看到的完美的情况,而且这样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都只会效忠于陛下,而不会轻易的被一些权臣所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