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早朝结束
即便是他们心中对于蒸汽火车的具体情况仍然一无所知,但既然工部尚书已经明确给出了承诺,且陛下对此项事业如此重视,想必这蒸汽火车定非寻常之物必有其非凡之处。
如果再继续追问下去,恐怕会让陛下和皇家政务处理处的王爷们怀疑自己是否别有用心,或者对陛下的决策持有异议。这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声誉,还可能影响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甚至可能因此而失去陛下的信任,这在官场上是极其危险的。
楚凡对着沈从文严肃的询问道:“沈爱卿,这还只是第一批从倭国运回来的白银。以及朕对于这一千万两白银的用途。
一千万两白银就能够让魏国的各个方面得到如此巨大的改善,那么后续第二批、第三批的白银运回来之后,魏国的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所以,诸位大臣对于魏国对待倭国的策略还有什么疑问吗?”
在这个时候,朝廷中的大臣们如果还不能理解陛下所布的局,那么他们这些年来在官场上的摸爬滚打可就真的白费了。而就算现在还站在朝堂上,不久的将来也可能会被其他人所取代。
要知道魏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任何犹豫和质疑都可能错失良机。而在这个时候朝廷中的大臣们反而对争夺权力更加热衷,彼此间的明争暗斗变得更加激烈。
因为他们深知绝对不可能让一个愚笨之人占据要职,那样会严重影响魏国的整体发展和未来的命运。
实际上争夺权力和对国家的忠诚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关键在于皇帝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是否能够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平衡。使得臣子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当这种积极的循环得以实现时,朝廷中的大臣们才会拥有动力,去认真地履行他们手中的职责和政务。
楚凡虽然可能并不完全明白这一点,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恰好符合了这一原则。他不仅让臣子们看到跟随他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还让臣子们深刻理解到,只有当魏国整体发展了,他们个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回报。
沈从文率先站出来表示支持:“陛下英明无比,老臣我再无任何疑虑。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魏国必将日益强盛国富民强。”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响应,表示对楚凡的决策表示支持和信任,他们对楚凡的决策充满了信心。
楚凡满意地点点头,他深知这些大臣们都是人精,但只要他们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愿意为魏国的未来出力那就足够了。
楚凡接着说道:“既然大家对于我的决策再无疑虑,那么今天的早朝就到此结束。诸位大臣请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务必尽心尽力,切勿辜负朕对你们的期望。”
众臣听到楚凡的话后纷纷起身,恭敬地向楚凡行了一礼,随后有序地退出了昊天殿,各自回到自己的衙门准备为魏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毕竟陛下刚才下达的命令可是回到自己的岗位工作,如果谁这个时候私自回家的话,那么他很可能就会被有心之人扣上一个抗住不尊的罪名,甚至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官位和家族的声誉。
不要小看了这一小小的细节,有很多大人物往往就是在这微不足道的细节上栽了跟头,导致前程尽毁。因此每位大臣都格外谨慎都回到自己的衙门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因小失大,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
当他们离开昊天殿的时刻,皇家政务处理处的王爷们以及丞相曹孟德和六部尚书都肩并肩地走在一起,他们一边走一边热烈地讨论着当天早朝上发生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顶级权臣之间很难达到如此和谐共处的状态。毕竟如果朝堂上的权臣都和睦相处,那么皇帝就很可能会出现权力被架空的情况。所以很多国家的皇帝都会把权臣的死对头安排在相互制约的位置,害怕自己的权力被大臣所瓜分。
所以很多国家的权臣尽管他们都是同一个国家的忠诚臣子,但彼此之间根本不可能如此的和谐,而且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的纠葛和权力的争夺。
然而在魏国这种情况却并未出现。毕竟楚凡并不是一个害怕被架空皇权的皇帝,再说了皇家政务处理处是一个十分神奇的存在,里面的官员虽然是魏国的臣子,可是也是皇族当中的王爷。他们不可能让皇权旁落,因此在他们的调和下,权臣们不仅能和谐共处,还能共同为魏国的繁荣稳定出谋划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生态。
而且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与协作,楚凡已经成功地将这些权臣整合成了自己利益集团的一部分。因此即便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什么恩怨,现在也都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选择了放下以前的过节,齐心协力共同为魏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这种默契的形成正是一个帝王卓越政治智慧的体现。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曾经的纷争逐渐消弭,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未来的共同期许与坚定信念。他们之间的合作不仅不会架空皇权,而且还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同心协力的推动魏国稳步前行。
当然至于楚凡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和谐局面的,其实都不重要了。不管陛下当初想的是什么,朝廷大臣和百姓只会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
而现在在魏国的朝廷大臣以及广大百姓眼中楚凡这个魏国的帝王就是这样一个擅长权力的平衡者,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治理者。
至于陛下心中到底想的是什么,这难道还重要嘛?
他们更关心的是魏国在楚凡的治理下,如何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而后世的人在史书当中,也只会看到魏国在楚凡这个帝王的领导下,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