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李子村后,郑捕头带着人继续前往其他村,后面三人依旧热情不减,卖力的给十里八乡的村民们上演了一场活生生的以身试法。
也让大家知道了李怀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衙役们铜锣开道,山里人难得寻到个热闹,碰见这种事也想看个稀奇,所以每到一个村都是全员出动,座无虚席。
附近的村子都转遍了,三个人就像猴子一样被溜了一圈。
不过效果还是很好的,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眼前,以前有些小偷小摸行为的人也收敛了起来。
那些不懂事的小孩子,在看到三人的惨状之后,也在心里留下了对于律法该有的敬畏。
但是三人都说自己身上的伤是李怀溪打的,李怀溪心狠手辣,让大家以后都离他远一点。
因此,大家对于小庄村的整体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仅是李怀溪,小庄村村民的形象在周边村民们的眼中也开始变得不好惹,大家走在路上碰到后也收起了之前的轻视,态度上甚至多了一份恭敬。
就在这种不可捉摸的氛围中,小庄村的砖窑开工了。
虽然李怀溪从来没有参与过砖窑的建造,但是他前世见过砖窑长什么样子,再加上前世的各种理论知识一大堆,村里现在会建造的能工巧匠又不少,他相信肯定能带着村民们手搓出一个砖窑来。
自从李小田挖到粘土之后,李怀溪便安排了一批村民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在挖了密密麻麻的若干个坑之后,发现附近一片河滩地下面全是粘土,足够烧出大量的砖。
由于这片河滩地靠近小庄村的西山,李怀溪便把砖窑的位置选在了山脚下的一个小山包上。
小山包地势较高,通风好也干燥,并且靠近不远处的河水和挖黏土的河滩地,这样方便取土和用水,同时也有利于排水和避免窑体受到水的浸泡,简直就是为建砖窑量身打造的地方。
山包脚下是一片地势平坦的碎石滩,应该是以前大河流经的河床,只不过随着岁月变迁,大河逐渐缩小了水量,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这个位置距离发现粘土的河滩地有二里地的样子,后面就是连绵不断的青山,由于山石众多不适合耕种,所以也没有被开垦出来,眼下满山的树木正好用来生产木炭。
前后距离都很合适,在李怀溪圈定了位置之后,全村的壮劳力便开始平整土地,准备修建砖窑。
小山包上的石头被挖出来凿平,然后顺势铺在了地面上作为地基。
由于砖窑的顶部需要砌成拱形,李怀溪担心村民们第一次干手艺不到家,为了避免后续使用起来出现坍塌,所以也没敢把砖窑建的太大。
在打地基的时候李怀溪就安排村民们打了三个一样大小的地基,这样分开建三个窑,窑顶的弧度不会太大,村民们操作起来要容易一些。
打地基的同时,村民们还在山包底下修了两条路出来,一条直通不远处的河滩地,方便后续运送粘土。
另一条则拐了几个弯,跨过河之后修到了官道上,正好跟通往自己村里的路对接,形成一个十字路口。
两条路修好后,村民们又把河滩地上的石块收集起来,打磨平整后围着砖窑的地基垒了一圈矮墙,缝隙处全部用粘土填平。
这些都是按照李怀溪的想法来的,按照他说的,矮墙就是砖窑的窑床,砖窑烧起来之后底部是最热的,只有用石块才能够保证窑床足够结实。
垒窑床的时候顺带着留出以后进出的门洞和通风的孔洞,做完这些之后李怀溪在镇上定的青砖也到了。
青砖主要是用来垒窑壁和窑顶,窑床之上就是窑壁,用青砖顺着窑床往上垒,当垒到一定高度之后就要慢慢的往中间靠拢,形成一个拱形的盖子,把整个砖窑密封起来。
这一步本来以为是砖瓦匠就能胜任的活,但是干起来之后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村里垒墙技术好的村民们研究了好几天,大家都觉得单靠青砖一块块的往上垒很难垒成一个拱形的顶,实在没办法就去翻刘二爷的图纸,结果都快翻烂了也没有在里面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就在这时李怀山和黄大郎两位木匠有了好点子,俩人依据窑顶的尺寸用木头做了一个拱形的架子出来,支到砖窑里面后砖瓦匠可以直接把砖垒在架子上。
砖从木架的两端垒起,中间用粘土和石灰粘接,等垒到木架中间的时候,只要把最中间的一块砖敲实,那这个弧形上的砖便会相互挤压,变的无比结实。
从这堵墙跨到另一堵墙,一个用青砖垒出来的完美弧形就提供了第一条骨架。
之后再从中间垒上第二条,两条弧形就像是一个弯曲的十字一样扣在窑顶上。
有了这两条骨架的支撑,最难的窑顶也变的简单了起来,剩下的就是把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用青砖填起来就行了。
等窑顶封到中间的时候,李怀溪让大家留出来了一个孔洞,然后顺着这个空洞往上垒了一个烟囱。
至此,砖窑就已经全部建好。
建砖窑的过程中,李怀溪也安排了另一部分村民在河滩地上挖粘土。
李怀溪仔细看过,这块河滩地下的粘土品质很好,基本上没有其他杂质,所以不需要进行繁琐的筛土过程,挖出来之后就可以直接用来制坯。
由于是河边挖出来的土,所以本身水就比较多,只需要再加入少量的水就会变得更加有粘性。
把用水和匀后的粘土铲入提前做好的模具中,压实之后脱模,之后放在空地上晾晒。
等这些泥块干了之后就可以装到砖窑里面进行烧制。
为了可以大量烧制青砖,李怀山跟黄大郎用木头做了很多模具出来。
两位行家出手,模具做的又快又好,即使是两套不一样的,压出来的泥坯也能做到大小一致。
尺寸是按照镇上买回来的青砖做的,当第一个泥坯被压出来时,李怀溪拿着镇上的青砖来比较,发现竟然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