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东征倭寇国10
汉军骑兵自然也看到了倭寇的混乱。
士气崩溃,队形混乱的倭寇密密麻麻地如同蚂蚁一样,拼命地逃跑。
甚至有的倭寇为了跑的比其他人更快,直接对着挡住自己逃跑路线的同伴挥舞起了手里的武器。
没错,为了逃生,这些倭寇居然开始自相残杀了起来。
这必然让倭寇们更加混乱了起来,而此时,汉军的羽林卫重甲骑兵发动了致命的冲锋。
很多倭寇已经开始自相践踏了起来,这时候一万名羽林卫骑兵开始对着混乱的倭寇进行了冲锋。
这些羽林卫骑兵排成了骑墙冲锋的队形,平端着三四米长的破甲锥长枪就发动了进攻。
在战马的强大动能下,这每一根长枪上都会毫无疑问的刺死了好几个倭寇。
随后这些重骑兵就舍弃了手里的长枪,拔出两把带锋利锯齿的马刀放平,借助战马的速度用马刀划开这些将后背暴露给重骑兵的倭寇的身体。
古代冷兵器时代的刀,尤其是骑兵用的刀,并不是我们认知当中的那种开刃的刀,更多的还是那种带着一些锯齿类刀刃的刀居多。
这种刀可以借助战马的速度,利用锯齿来划开甲胄,从而达到杀伤敌军的目的。
在羽林卫发动了冲锋之后,那些胸甲骑兵也是纷纷拿出各种武器对这些逃走的倭寇展开了追杀。
有的用长枪刺杀,有的则是用马刀划开倭寇的身体,有的则是直接取出骑弓张弓搭箭对倭寇展开骑射。
此时的倭寇就是兵败如山倒,士气已经彻底崩溃了,汉军骑兵足足追杀了一个时辰,战马和人开始疲惫之后才算结束。
整个战场上到处都是倭寇的尸体和伤员,不时的有倭寇的伤员发出杀猪一般的惨叫声。
战斗已经暂时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打扫战场了,初步一盘点,今天一天居然给倭寇造成了32万左右的兵力的损失!
登陆作战时杀伤了七八万敌军,刚才又全歼了小林永太的五万人,这就接近13万人了, 还有老近卫军的火炮发动的炮击,开花弹也对倭寇造成了差不多10多万人的损失,再加上羽林卫骑兵与胸甲骑兵的追杀,杀敌十万还是往少了算。
总共统计下来,倭寇仅仅一天就损失了35万左右的兵力。
要知道倭寇一共的总兵力也就100多万左右,水军十多万人已经损失没了,再加上这35多万人,倭寇大军已经损失了45多万人了,快接近一半的兵力了。
而汉军损失了什么?不过是一些火炮的弹药罢了,如今汉军的火药里的硝的成分主要来源不是硝石,而是通过用人体的尿液等来收集硝的。
大汉帝国那么多的人,在张辰的动员下,早就已经养成了这种特殊的集硝手段,可以说成本很低,这又大幅度的降低了汉军枪炮弹药的成本。
而且舰炮发射的还是实心弹居多,这种实心铁弹以大汉的工业制造能力,一个弹药厂一天都能生产起码10万枚。
至于说开花弹,大汉帝国的生产能力也不低,随着工业化和蒸汽机的推广,这种开花弹引信部分的生产已经开始大幅度降低了。
再加上外面的弹壳体是生铁铸造而成,开花弹的成本也降低了很多,可以降低到大约一块银元购买3发开花弹的程度。
可以说目前就算是汉军大量使用开花弹,也是能使用的起的,不过战争这东西该节约的时候还是要节约的。
可以说这一战下来,汉军用一些弹药换来几十万倭寇被全歼,这买卖简直不要太划算了。
毕竟弹药可以随时大量生产,而敌军一个士兵想从小孩长到可以打仗的程度,起码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倭寇总人口也就600多万人左右,现代社会青壮年男性指的是20到54岁之间的人口,而在古代则是一般指17到40岁之间的,倭寇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也就只有180万人左右。
这些青壮年目前被大量征召进军队之中,仅仅几天就损失了40多万的青壮年男性,可想而知这损失有多大了。
而且这40多万人还有起码四五成左右是这些诸侯的精锐步兵,在张辰前世任何一个古代王朝,损失七万人以上的精锐部队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很可能会动摇国本的。
何况目前的倭寇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一旦大量的青壮年男性进入军队,生产这一块肯定要跟不上的。
长平之战赵军最后战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量青壮年加入军队导致后方生产跟不上,最后消耗不过秦军,才不得不主动出击而战败的。
放到这些倭寇身上,40万青壮年男性,绝对是一个致命的损失,没有个一两代人的时间根本恢复不过来。
........
在击败了这一波的倭寇之后,吴起并没有急于进攻推进,而是继续稳固这一片登陆场,至于说夺占港口,这个需要等下一波部队到来之后,兵力充足的时候再说。
很快整个登陆场上面到处都是忙碌的士兵,那些冷兵器部队士兵在老近卫军的辅助下,开始在海滩上铺设木板,修建各种壕沟类的防御工事,同时埋设地雷,准备迎接倭寇的下一波大队人马。
可以说这第一波登陆的军队的战术目的就是开辟登陆场,为下一批部队提供一个安全的登陆环境。
汉军这边准备迎接这一波登陆暂且不提,上山信田二人带着残兵败将逃跑的半路上就遇到了另外一路过来支援的大军。
五个诸侯终于合兵一处了, 此时再一盘点兵力,大家都不胜唏嘘。
因为原本的百万大军,此时就剩下了60万左右的兵力了。
上山和武田二人与长川等人汇合,开始召开会议。
“上山君,武田君,你们二人这是怎么回事啊?看上去损失了 很多兵力呢?”年龄最大的长川问道。
“唉,别提了,事情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