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是说了这么多天的有关清朝的历史了,现在也该轮到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了,这个话题就是关于雍正皇帝的继位的传说,我相信这已经是烂了大街了的事了。
有很多人都说当年是雍正皇帝串通了舅舅隆科多,然后把康熙遗诏上的“立十四子为储君继皇帝位。”给改成了“立于四子为储君”,又或者是多加了几笔给改成了“立第四子为储君。”
不管到底是给加了几笔,反正就是把十四给改成了四,这个故事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我是可是很负责任的说,上面这些流传的东西那都是在扯淡。
常看清朝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古代圣旨开头都有个固定格式,那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现在可以跟不客气的说,这也是扯淡!
本身这种格式就是明清两朝代跟人家元朝学的,当年元朝的圣旨开头格式才是什么“长生天”什么什么的,这个就和“奉天承运”的意思差不多。
只不过这种格式的圣旨,只有重大事件才使用,不是说你随便什么事就可以来什么“奉天承运”,这都是胡说八道,所为的重大事件,你就比如皇帝结婚什么的重要的事件,就像是这样的事才能用“奉天承运”这样的格式开头。
而且清朝皇帝下的圣旨,那叫“金凤颁诏”。意思就是皇帝写好圣旨以后,必须放在一个檀木盒子里,然后再拿一个金子做的凤凰,凤凰的嘴里就含着这份圣旨。
最后等圣旨念完了以后,再拿到午门门口向老百姓再念一遍,这就做叫昭告天下。
而且清朝是满人进关,所以就和当年元朝一样,圣旨最主要的一份是必须要用满文书写的,只有其他复印件就是用汉、蒙、藏、疆等几种文字再写一遍。
所以你想想,就算是汉文的圣旨你可以把十改成于,那么其他的文字你怎么改?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于这个字,在古代的用法就是用在姓名上,也就是说除了你可以姓于以外,这个于字,不会用在书面修辞上去使用。
所以你要是说康熙的圣旨上写个“立于四子”这几个字,那就是属于犯了语法上的错误,所以根本就不可能。
康熙皇帝一生的功绩斐然,但子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还真的就是一般般。前后两次废立太子,最后把太子给弄疯了。
老二也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不能用,老三喜欢修书,这个也不太合适。老八人称“八贤王”,但是老八太过于处心积虑,处处学康熙,但是处处学的不像,大清皇帝决不能给一个会打小算盘的人。老十三,人称“侠王”,喜欢结交江湖好汉,这位也不合适。
老十四也就是传说的那位,这位做个大将军王到是可以,做皇帝也不太合适,其他剩下的几个人,不是太子党就是八爷党。
以上这就是所谓的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最后康熙的选择其实就是老四爱新觉罗·胤禛,这也就是未来的雍正皇帝。
并且老四当时是唯一的一个没有党羽的人,而且也比较符合帝王的特点。
至于在军事上,老四和老十四不和睦那也没有关系,毕竟还有一个十三皇子。
而且老四和老十三都是一个亲娘生的。那人家两个本来就是亲兄弟,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党羽的问题。
最后康熙晚年为了再次避免继承人的问题而引发的党争。
所以就不去立太子了,而是提前把继位人的诏书写好了,然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等驾崩以后,再拿出来宣布让谁来接班。
关于这一点,后来被雍正皇帝给发扬光大了。所以清朝后面所有的君主都这么干,所以到此为止,清朝就很好的避免了太子党争的问题。
要是当年明朝也这么干,那可能就没有了东林党这个组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