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刊说的是元武宗海山,在兄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帮助下登上了皇帝宝座,后来元武宗在位期间虽然时间比较短,但还是比较有作为的,尤其是元武宗在位期间,那四个分裂出去的可汗国,也表示了愿意坚决的拥护元朝帝国,所以说元武宗实际上是完成了忽必烈的愿望。
由于当时元武海山登基的时候,是和兄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说好了,等着自己驾崩以后就把皇位传给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所以这兄弟两个实际上又弄的是兄终弟继那一套。
所以这位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的时候,则就没有前面那几位这么麻烦,也没有像前面那几位那样动不动不就领兵去争皇位。
但是这位爱育黎拔力八达也是心狠手辣的这么一个主,前面我也提到过了,这位爱育黎拔力八达帮助海山继位的时候,连自己的母亲和弟弟都给干掉了。
不过这种事大家也不用过于的去谴责,不行你们就返回头去看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知道了,这种事在历史上简直太多了。
不过你可别看这位爱育黎拔力八达有点心狠手辣,但是这位继位以后确实干的也是比较不错,而且也被后世认为是一个为元朝进行了发展这么一位皇帝,除了杀害了母亲和弟弟这件事以外,这位还算配得上仁宗这个称呼的。
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以后,就趁着元武宗海山尸骨未寒的时候,就撤销了尚书省这个机构,从此尚书省就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是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期间,也恢复了中原王朝所习惯的科举制度。
因为当时儒士以前在元朝政府中之所以没有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以前各朝都没有把他们的学问视为补选官员的基本标准。大多数高官是以出身为评选标准而产生,而多数中下级官员则是由吏入官。结果是大多数官员并没有受过儒学教育,也不具备儒家的政治倾向。
于是元仁宗为改善通过承荫得官者的教育水平,就在公元1311年的时候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
同时也免去见习期。蒙古和色目职官子孙承荫者都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可能是为了减少儒官的竞争,由地方机构胥吏出身的官员可以出任的最高职务自四品官降为五品。
随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期间还改革了元朝的法典,这是因为自从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的时候就缺少一部有效的法典。
这是因为在元朝的多元文化社会想确定统一的法典有难以克服的困难的,同时也因为蒙古统治精英认为统一法典会限制他们的权力所以采取了反对的态度。
所以元廷从未制定一个通行全国的标准法典。
但是由于缺乏法典,这就引起了汉人官员的极大焦虑,他们进行了多次努力编撰法典和律例,以作为判案的依据。
于是爱育黎拔力八就决定达采取措施对这样的形势加以补救。
公元1311年元仁宗即位的当月,就命令中书省臣汇集从忽必烈朝初年以来的律令条规。
这一汇编工作于公元1316年完成。但是对汇编的复审过程比预期的时间长得多。直到硕德八剌即位后两年,也就是公元1323年,这一法典才以《大元通制》的名目正式颁行。
公元1316年,元仁宗立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打破了曾经的元武宗叔侄相传的誓约。
当时的这个做法导致后来元朝长达二十年的政治混乱及宫廷斗争。
公元1320年正月,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驾崩,享年三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