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来说说灭了后唐以后,又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第三个王朝的后晋王朝。
石敬瑭出生于太原汾阳里,本来是家里排行的老二,这位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
石敬瑭曾经任后唐的代州刺史,当时李嗣源对他很器重,而且还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
后来李存勖听说他善于骑射,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当时李嗣源请求将石敬瑭调往军中,随后李存勖同意了。
然后李嗣源又让石敬瑭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视石敬瑭为自己的心腹之将。
公元934年,李从厚继位以后就开始整顿地方节度使,随后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也因此发动了岐阳兵变。
随后李从珂打算联合石敬瑭一起反叛,结果等石敬瑭打到洛阳的时候,李从厚已经逃离了都城。
然后这个石敬瑭就在半路上杀了李从厚,到此为止后唐算是彻底乱套了。
李从珂兵变继位以后,就任命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虽然石敬瑭帮助了李从珂,但是李从珂却并不信任石敬瑭,于是李从珂就调石敬瑭回都城参加了李从厚的葬礼。
这个时候的石敬瑭已经感觉到了危险,所以参加完了葬礼以后,石敬瑭也不敢轻易的回到河东。
最后还是曹太后向李从珂求情,李从珂这才放走了石敬瑭。
石敬瑭返回河东以后更是小心防范,那么到了这个时候,石敬瑭就多次以契丹多少侵犯边境为借口,多次向李从珂索要兵马粮草,随后石敬瑭的部将们,就开始在河东拥护石敬瑭为帝。
到了这个地步石敬瑭的造反那就是一个早晚的问题了,于是公元936年的时候,李从珂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
这个任命其实就是李从珂打算动手除掉石敬瑭的一个信号。但是当时的石敬瑭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当时慌不择路的石敬瑭就勾结了契丹国,并且还认了当时的契丹皇帝当了自己的干爹,而且还承诺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
从此以后,这个石敬瑭就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
后来等着石敬瑭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以后,还很守信用的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从此以后中原王朝不仅失去了屏障,同时领土也暴露在了契丹的铁蹄之下。
按理说石敬瑭好歹也是武将出身,前半生也是一员骁勇善战的沙场老将,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石敬瑭的后半生却对契丹百依百顺,甚至是给契丹上书的时候,还称呼契丹皇帝为“父皇帝”。
后来公元937年的时候,契丹改国号为“大辽”,从此以后更是不拿石敬瑭不当一盘菜了。
直到公元942年,石敬瑭忧郁成疾,于同年6月在屈辱中死去,享年51岁。
石敬瑭死了以后,继位的就是石敬瑭侄子石重贵,同时也是后晋的最后一个皇帝。
虽然石重贵不像他的叔叔那么窝囊,但是也好不到那去。
公元944年的时候大辽南侵,石重贵在众将的簇拥下御驾亲征,当时尽管石重贵指挥无能用人不当,但是好在士兵们都能奋勇杀敌,所以最后大辽就退兵了。
大辽退兵以后,石重贵觉得自己就是一代明君了,所以也过上了昏君生活,甚至连自己的婶婶,也就是石敬瑭的老婆也给霸占了。
要是石重贵单纯的就是一个昏君也就算了,但是这个石重贵还特别有骨气,宁死也不愿意向大辽称臣。
其实石重贵的骨气是需要有势力去支撑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石重贵的骨气是来源于他的自信,而并不是后晋的势力有多么的强大。
最后到了公元947年1月,大辽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攻克后晋的首都开封,石重贵随后成为了大辽的俘虏并于同年6月病死,享年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