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官渡之战的那段吧?一开头曹操和袁绍在马上对骂,论曹操的口才还真是有点说不过袁绍的一起,于是曹操说了一句,“我奉诏讨贼”,结果袁绍说:“我奉衣带诏讨贼”。
这句话当时可把曹操给呛的不轻,然后就直接就闭嘴回去和袁绍拼命了。
袁绍所谓的“我奉衣带诏讨贼”,其实就是汉献帝在许昌的时候用自己的血给写的一份诏书,内容是让董承诛杀曹操。结果董承就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的密诏打算让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人谋杀曹操。
结果后来这件事泄露了出去,除了大汉卖草鞋的皇叔逃亡到了袁绍这里以外,其他人就全都被曹操给杀了。
于是今天就有了《三国演义》中这么一段故事。
建安四年,袁绍在河北彻底的消灭了攻公孙瓒,并且占领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等地,这个时候的河北地区,已经全都是袁绍的地盘了。
现在的袁绍算是站起来的但是曹操的日子还不太好过,除了张秀刘表这些人之外,江东的孙策也不是个省油的灯,而且曹操身边还有一个貌合神离的皇叔刘备。
就在曹操浑身不舒服的时候,河北的袁绍打算让曹操彻底的不舒服。
建安四年六月,袁绍集结部队打算南下攻打许昌,这就是所谓的官渡之战的开端。
开战之前曹操这边可以说是势单力薄,兵马粮食都不如袁绍,所以曹操只能选择以逸待劳的战术被动挨打。
而袁绍除了自身的势力强大之外,还结合了张秀和刘表一起策应自己的主力部队。
到了建安五年又发生了衣带诏的事件,这就正式的给了袁绍消灭曹操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而此时的刘备也打着衣带诏的旗号反叛了曹操,并且还占领了下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派兵打败了刘备并且逼迫关于投降,这就是后面所谓的关公约三事的故事由来。
当时的刘备势力太弱小所以只能再一次的投奔了袁绍,而当时袁绍手下的田丰就建议袁绍从背后偷袭曹操,但是袁绍因小儿子生病而拒绝了这个建议,所以就导致了曹操回军官渡的局面。
现在的袁绍急需与曹操决战,于是就派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等人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曹操则是亲自带兵解救这次的“白马之围”,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猜到了吧?对了就是这个地方发生了关云长斩颜良的故事。
曹操解救了白马之围以后,就顺着黄河往西撤退,后面袁绍也率军渡追击曹操,后来军至延津南的时候,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而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大将文丑也死在了这次追击曹操的战斗之中,大家注意,文丑当时是死在乱军之中的,并不是被关羽所杀。
而这就是所谓的关云长“白马坡前斩颜良,延津口上诛文丑的典故”的由来。
眼看着袁绍现在一下损失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这对袁绍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所以袁绍就打算靠着自己的粮草充足的优势,打算和曹操打持久战。
于是同年的七月到九月的时间内,曹操虽然和袁绍多次交战,但同时也多次的僵持在官渡。
就在双方在官渡打持久战的时候,袁绍手下的淳于琼就在没有部队保护的情况下就押送粮草到达了乌巢,而此时的乌巢离着袁绍的主力部队只有四十里地,也就是这四十里地,最终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
因为就这个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了曹操,大家还记得《三国演义》上怎么说的吧?当时曹操见许攸的时候还没穿鞋。
也就是这个许攸向曹操透露了乌巢没有防备的消息,于是曹操就连夜偷袭乌巢,而淳于琼则是被曹操大将乐进所杀。
当时袁绍手下的张合、高览听说乌巢被破以后,也就直接投降曹操。
而袁绍本人则是仓惶的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操这一战大约是消灭了袁绍七到八万人同时也增加了曹操自身的军事势力。
可以说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经官渡之战以后,袁绍于建安七年病死,曹操也趁机消彻底灭了河北袁绍集团,到了建安十二年,曹操又派兵打败了乌桓,到此为止,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