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乃科举之巅峰盛事。
此次殿试题目,乃昨日下午,由朱元璋亲自拟定。
题目共三道。
待其落墨定稿,便交由【印卷官】火速付梓印刷。
但凡接触过考卷之人,皆被限制于宫中,如笼中之鸟,甚至不得与他人交谈片语。
殿试当日,半夜才印刷完毕的试卷分发下去。
卷头之上,礼部大印鲜红夺目。
考生的姓名、籍贯、履历、家庭成员等详细信息也一应俱全。
可谓将政审细密地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而卷尾处,【印卷官】的姓名与印章清晰可辨。
待收卷之后,还会有【弥封官】,负责糊住考生名字,以保公平公正。
不过,殿试与其他几场考试有所不同。
无需派人誊抄试卷,用的皆是考生自己的笔迹。
卷面要求极高,务必干净美观。
好在,考场还会发放草稿纸。
洪武年间,科举制度尚未完全定型,殿试考什么,全凭朱元璋一人决断。
他行事风格独特,不按套路出牌。
原本应考经义,如今却全然变为策论,且聚焦于时政。
这可让不少考生后背直冒冷汗。
时政范围何其广,那些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之地,若不是有心关注,人们根本不知外界发生了何事。
故而,欲考科举的书生,不应当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仅要研读经史,还需关注邸报,广结人脉,否则便如蒙眼行路,信息全无。
这也难怪民间会有“寒门无贵子”之说。
单是各种信息差,便将诸多贫寒子弟拒之门外!
朱元璋眯起双眼,静静看着众考生接卷。
他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感慨。
遥想洪武四年的科举殿试,考生不过四五十人。
如今,竟达四五百人!
今日盛景,恰是多年来他治国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考生们神情凝重而专注,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场关乎命运的考试之中。
这份认真,让朱元璋颇为满意。
国家抡才大典,理当如此庄严肃穆。
大殿内,一片寂静。
许多考生眉头紧锁,苦苦思索,全然忘记了周遭的一切。
朱元璋看了一会儿,便不再过多留意。
两名宫人抬上一张御案,上面堆叠着两摞奏疏。
朱元璋随即埋头批奏疏。
以铁一般的屁股和膀胱,这一坐,便是一个上午。
到了午饭时分,有人将膳食端至御前。
考生们亦是如此。
虽身处皇宫,然而餐饮标准却颇为一般。
为尽量不打扰他们考试,提供的皆是简餐,不过是咸菜、馒头、清粥之类。
考生若饿了,只需举手便可领餐。
若是要去厕所,同样需举手示意,且会有数人全程陪同。
考场之中,从头到尾都有人来回巡逻,维护着考试的秩序。
就这样,又过去了一个下午,整整考了一个白天。
暮色悄然降临,皇宫内已掌起灯火。
朱元璋从龙椅上缓缓起身,舒展了一下久坐的身躯。
他着实坐了一天,却并不急于用晚膳,目光炯炯地扫视着考场。
待到酉时过半,礼部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开始收卷。
试卷当场糊名。
而后密封,运往阅卷场所之文华殿。
接下来。
由朱元璋亲自点选的六名【读卷官】,开启初阅工作。
他们仔细审阅每一份试卷,而后郑重地写上评语。
之后,那些优秀的考卷,将呈于皇帝御前,由其亲自审阅,定下最终名次。
名次确定之后,礼部会进行复核。
待一切确认无误,便开启后续流程……
因殿试人数众多,试卷足足批阅了四天。
每日都要审阅一百多份卷子,且采用交叉审核之法。
一番辛苦之后,读卷官评选出了前五十名,呈交皇帝审阅。
原本选出前十名即可,可朱元璋为表重视,加之一贯专权的行事风格,便决定亲自多阅一些卷子。
这些文章,又让他耗费了整整一天时间。
三月初七,洪武十六年的殿试名次,终于尘埃落定。
朱元璋评定了前十名的名次。
反正就是跟读卷官推荐的不一样。
余下的名次,他已懒得再排。
今年阅卷采用分数制度,名次一目了然。
紧接着,几名读卷官依照规矩,当着朱元璋的面拆开糊名,露出里面的名字。
他们用与朱笔墨笔颜色都不同的笔,在试卷上填写考生名字和名次。
这一次,用的是金色颜料,只因朱元璋偏爱此色,瞧着也很吉祥。
读卷官用金笔写下了一甲三名及二甲次序。
之后,他们又返回礼部,继续排出剩下考卷的名次。
名次排定,便轮到【填榜官】干活。
他们用大小两张黄纸,工工整整地写下排名、姓名、籍贯等信息。
此榜因色黄,故而被称为金榜,这就是金榜题名的由来!
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乃无数士子的梦想。
两张金榜,小的,需交到宫里留作备份。
大的,则要请朱元璋盖上皇帝大印。
……
翌日,也就是三月初八。
太和殿内,传胪大典盛大举行!
这一日,朱元璋高坐于大殿龙椅之上,掌控乾坤。
依照礼仪,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纷纷齐聚于此。
他们本就对科举结果满怀好奇。
此次科举停了七八年,如今重新开启,自然备受瞩目。
陆知白也在人群之中。
王公大臣们分立于大殿外面两侧。
而贡士们,不,应称作进士,毕竟经过了殿试,且殿试不淘汰人,大家皆是进士或同进士。
进士们身着儒生斓衫,整齐地分列四排,神色紧张又恭敬,静静等候着唱名。
如此大事,若静悄悄地出结果,自然缺乏仪式感,故而需大声宣布。
“传胪”,“胪”有陈列、传告之意,传胪即依次唱名传告。
只见鸿胪寺派出两位高大周正的官员。
其中一人高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此番重开科举,天下英才咸集,朕亲策于廷,详阅精遴,厘鼎甲之序……”
刹那间,无数双眼睛紧紧盯向他们。
文武百官中,许多人都伸长了脖子,迫不及待地等着结果,冲在吃瓜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