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坐到餐桌上才知道,医馆后面还有一个不小的院落,是一家三口的生活区。
菜肴不多,但量很足。张三立刻被勾起了馋虫,尤其是餐桌正中的那一盆酱骨头,只看一眼就能口齿生津。
满桌没有一个日系菜肴,这让张三很是满意。不是不喜欢,而是太过清汤寡水。
新鲜劲过后还是觉得中餐最符合胃口。
吃饭期间历上勇很少说话,石川纯美则是忙前忙后尽力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吃饭环境。
张三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有菜就吃,有问就答。偶尔也会问出几个问题,不让桌上冷了场。
但历上勇他是不敢主动搭讪的,谁知道会招来什么结果。
在两位女士的殷勤招待下,这顿饭也算宾主尽欢,等张三酒足饭饱之时已经是一个小时以后了。
“和我去书房坐坐吧。”历上勇主动发出了邀请。
“行。”张三没有拒绝,跟着历上勇就出了餐厅,历落雪看到也紧跟着走了过去。
书房不大,一张书桌摆放在窗前。靠墙有一个书柜,里面书籍也不算多。有阳光照在地板上,让人看着心情很是舒畅。
才一进屋历上勇就打发了女儿去泡茶。
然后拿来一把椅子请张三入座,“我昨天想了很久,始终不明白你是怎么辩证出大岛有虚症的。”
“是您告诉我的,在介绍大岛病情的时候您不是说过他有腰酸腿软的症状吗?”
张三以为他会解释昨天的行为,没想到是问这个。
“就这个?”历上勇没想到苦思许久的问题,答案会这么简单。
“这算是一个方向吧,先做了假设,然后再一一查证。”严格说起来这是五运六气里的一种诊断方式。
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难度不小。通过患者身体属性先做假设,然后寻找蛛丝马迹一一查证。
张三怕历上勇说他卖弄,所以尽量简化了这个过程。
听了张三的回答,历上勇闭目沉思。
直到历落雪端来了清茶他才睁开双眼,张三的话他能够理解,但他自认自己做不到。
假设有太多的可能性,如果都去逐条去查证,那这病真没法看了。
这只能说明张三的天分太高,很容易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只是一个假设就接近了病症真相。
最后他不得不承认,在中医领域他真的是不如眼前这个年轻人。
想通了也就不再纠结此事,接过历落雪送来的清茶,他问张三,“落雪说你对汉方医有兴趣?”
经过石川纯美的教育,历上勇也想对自己昨天的不妥言行做一弥补。
听女儿说张三很在意汉方医,他准备把自己了解这些知识向对方普及一下。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心思。
“我是想看看汉方医的施治。”听到汉方医张三立刻来了兴趣,“落雪说和中医是一脉相承。”
之前在京城,落雪可是没有少和他提起汉方药。
“一脉相承是没错,但是中医在日本有了本土化的调整。。。。。。。”历上勇不做保留尽量把这些知识说的详细。
不仅把汉方药的由来做了细致解说,还把中医和汉方医做了深入对比。
最后他告诉张三,日本汉方医其实就是西医医师的一个附加技能,他们强调的是“方证对应”。
诊断时先通过西医的一些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疾病,再结合汉方来做诊断。
诊断也与中医有很大不同,日本医者并不重视四诊合参的辩证之法,而是去除中医的理论化,追求实用性与标准化。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的核心诊断之法,但在日本的汉方医学中只有腹诊和问诊。
他们更在意患者的病情自述。
而中医的八纲、脏腑、六经等复杂辩证在日本也被简化分型,成了虚实寒热加体质分类。
在方剂使用上更是做出了重大改变,中医讲究根据病症灵活加减药材,而在汉方医学这里就是固定成方。
听了历上勇的解说后,张三立刻对汉方医失去了兴趣。
这汉方医学纯粹就是一个中医的阉割版本,诊断不全,辨证不全,治疗还是标准化的。
这与中医强调的深度调理和个性化治疗完全是背道而驰。
张三的不以为然让历上勇有些上头,他告诉张三这些可不仅仅是弥补昨天的不妥言行这么简单。
他还希望张三回国后能够做点什么。
中医眼见势微,再不奋起就真的要被淘汰了。
一直以来他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次难得有这样好的机会他必须要抓住。
老同学可是告诉他了,张三身后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他由衷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老人,让国内相关人士开始重视中医的发展与改变。
“你可不能轻视汉方医学。”
历上勇不得不提醒张三,“虽然它是起源于中医,但经过日本本土化后,也有了独特的发展,可不能简单视为中医的分支。”
跟着他把自己对汉方医学的观察和理解告诉了张三。
随着他深入浅出的分析张三表情逐渐严肃,他没想到被自己轻视的汉方医学现在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
首先就是国际上的认可。
按照历上勇所说,汉方医学虽然脱离了传统理论,沦为对症疗法的工具。
但就是因为此点,才让汉方医学具备了标准化的特性,而且还很符合现代医疗的规范要求。
所以在欧美市场才会获得了极高的接受度。
尤其是汉方药的高度标准化生产,不仅收获了国内患者的信任,就是国际上也是广受好评。
其次就是汉方药的产值。
仅去年一年,日本汉方药市场规模就达到了近2000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那可是有100亿之多。
再就是教育,日本80%以上的医科大学开设了汉方医学课程,年轻的西医普遍接受汉方培训。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弱化了中医中的抽象理论,剥离了阴阳五行,经络理论,更注重症状与方剂的实证对应。
这样才会让汉方医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被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