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皇极殿后,朱翊钧便前往陈太后的宫殿请安。
一路上的时候,朱翊钧的嘴角都是压不住的。
他是真的被张四维给逗笑了。
张四维的脑洞真大,竟然想让自己一个十七岁的帝王,去泰山封禅。
这不纯纯闹笑话吗……
自己要是去了,不管日后有多大的功绩,这也能成为污点。
跟在身后的冯保此时笑着道:“陛下,还在想张尚书在朝上的提议……”
“是啊,想来,朕的这个礼部尚书啊,多少是有些老糊涂啊……”
“陛下,在奴婢看来,张尚书可是一点都不糊涂。”
听到冯保的话后,朱翊钧停下了脚步,回头看向冯保:“怎么讲。”
“陛下,万历八年马上就要到了,您还记得阁老曾对您说的话吗?”冯保低声道。
朱翊钧叹了口气,而后继续向前走着。
冯保提醒了朱翊钧。
“他不是老糊涂,他是老狐狸……阁老的请辞,朕是不会准的……”
冯保赶忙跟上。
“陛下,奴婢当然知道陛下是不会同意阁老请辞的,但据奴婢的调查,这次阁老可能去意已决……”冯保轻声说道。
实际上,有些事情,聪明的朱翊钧是看不明白的,可冯保却清清楚楚,这是阅历的一种体现方式。
张居正请辞,可能是觉得皇帝有能力治理好国家,维护好新政,而他不想这么劳累,这,只是最潜在的原因。
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文官群体绕不过去的,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朱翊钧太强势了。
张居正在内阁这么多年,实际上从头到尾,都没有享受过大权独掌的感觉,皇权的触角在暗处无时无刻的盯着他。
而且,现在的少年皇帝,已有了比登基之初更多的自主权,更高的威望,他的想法也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
当内阁首辅,还是一个做出政绩,有了功劳,并且是皇帝老师的内阁首辅,太危险了。
人吗,到了最后,谁不想落一个安稳着地呢……
而且,张居正并不是于谦,他做事并没有那么光明磊落,他的生活并不那么艰苦朴素……
要是皇帝翻脸。
张居正,也只能落得一个徐阶的下场。
在他之前,严嵩,徐阶,高拱,可都没有安稳落地。
当然,在历史上的张居正并没有选择暗自归隐,是因为,他在历史上面对的神宗皇帝,是弱的,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还觉得神宗皇帝对他是尊敬的……
可这个时候,他面对的是一条比世宗皇帝鳞片更要坚硬的真龙天子……
“你有什么办法吗?”朱翊钧一脸平常的说道。
既然,冯保主动提起了这件事情,便一定有想法。
“陛下,人非圣贤,又有谁能躲得过封侯拜相,衣锦还乡的诱惑呢,自从阁老万历元年为内阁首辅以来,一次乡可都未归过,而且,也没有长时间的离开过北京城,若是陛下要求他回乡祭奠家祠,这一趟走下去,可能会改变阁老的主意……”
权力是毒品,会上瘾的,没有人得到后,还能坦然的将其交出来,若是,真的有人下定决心,放弃权力的时候,只需要在加大药量,让他更深层次的感受做高权力带来的便利……将他的欲望在勾起来……
正如八十岁老汉也喜欢十八岁少女一般,最原始的满足感,是不会随着时间,阅历的增加,而减少的。
这是人性。
朱翊钧听完冯保的建议后,叹了口气道:“在胡文肃公去世的时候,朕就对海瑞,张居正两人都说过,想让他们回家探亲,可,他们都拒绝了朕……”
“陛下,不一样的,那个时候,陛下是心有忧虑,并且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若是陛下允许的话,奴婢在年前,会给陛下一个正当的理由,让阁老无法拒绝的理由……”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朱翊钧已经多少听明白了些,他慢慢的朝前面走着,忽然停下脚步:“朕啊,左右矛盾 ,阁老归乡修养,能够安享晚年,是朕之愿,阁老在朝,为朕分忧解难,治国安邦,更是朕之所愿……大伴啊,这个选择,你来替朕做吧……”
冯保闻言,赶忙点头:“是,陛下……奴婢明白。”
交谈完后,朱翊钧的脚步也快了一些,他先是到了陈太后的宫殿请安,这个时候的陈太后宫殿之中,可很是热闹。
陈太后也找到了自己的爱好。
朱翊钧刚刚到的时候,还差点觉得自己走错了路,到了衣帽局呢。
宫殿内,二架花楼织机沿窗排开,经线垂落如银瀑,绣娘们纤白的手指在金综片间翻飞,将孔雀翠、胭脂红、琥珀黄的纬线编入晨曦……
而陈太后就在一旁看着,时不时上前帮忙……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宫人在忙碌。
朱翊钧到了宫殿内,绣娘,宫女们开始行礼。
朱翊钧看向陈太后:“母后,这是……”
陈太后笑着挥挥手,示意绣娘和宫女们退下,这才开口:“在这深宫之内,时间过得是最慢的,陛下有了孩子,我就想学习一下,也好给陛下的孩子做衣服……孩子们长得快,这样哀家也有事情可干了……”
朱翊钧听了,心中满是感动:“母后,您事事都为儿臣着想,儿臣实在……母后还需注意身体,不要太过劳累……”
陈太后笑了笑:“做个衣服有什么累的……陛下不用担心,倒是陛下,国事繁忙,但后宫还是要顾着的,先帝子嗣只有你一人,为世宗皇帝陛下,为先帝开枝散叶,这也是大事……“
“儿臣谨遵母后教诲……”
陈太后又点了一下朱翊钧,对待后宫不上心的问题。
大婚这么长时间了,能够见到皇帝的嫔妃选侍,就那老几个,这跟他的父皇,完全不一样的性格……李太后,陈太后看着都着急。
实际上,陈太后与朱翊钧的母子关系,处理的是最好的。
朱翊钧尊敬陈太后,对其事事恭顺,而陈太后对待朱翊钧视若己出,关怀备至……在听完陈太后的劝导后,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年前也该放纵一下,赶赶进度……
有些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说不明白,道不清楚的。
实际上在朱翊钧这里,一个帝王的子嗣是否昌盛,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国势……
在另外一个时空的明清,体现的最为明显,清朝,三代帝王都绝后……而大明朝熹宗也是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