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兵部尚书高尚书府邸。
明暗各处有府中护卫巡视。
书房中,淡淡的灯火跳跃。
“如今朝中那些自诩清流为国忠贞之辈正和镇国公府争执不休,也正是我等的机会,若是再加上一把火,或可得偿所愿。”
“还是要早些安排,那位皇后画的饼可是太大。”
“若能夺过来才是最好。”
“……”
低低的商议声未断,外面忽的传来敲门声。
管家开门,外面火把众多,为首的正是如今在京都内最有名的四位小郎君。
冯暮修,王文远,胡锦文,陈风华。
四位小郎君早已经不是初出京都时候的稚嫩,虽年岁尚轻但一身青绿色的袍子,亦有官威。
如今这四位已经被皇帝下旨敕封专查细作之职,属三司之下却又可直接奉皇命,可谓风头无两。
“四位小大人……”
管家刚开口,为首的冯暮修抬手制止,拱手向皇宫方向:“奉皇命追查细作。”
细作?
“小郎君莫不是寻错了地方,这里是尚书府。”管家说着,一手在背后悄悄示意,后面有护卫悄然退下。
冯暮修眼尖,大喝一声:“站住。”
那名护卫一顿,紧跟着拔腿就跑。
四小郎君早有默契,在冯暮修高喝那一声的同时,陈风华王文远跃进门把管家掼到一边,胡锦文大手一挥,身后的一众兵甲呼啦的冲进院内。
院中顿时一片混乱。
内院,高尚书站在屋檐下,看着闯进自家院子里的众兵甲,脸色冰寒一片,待看到为首的四位小郎君,高尚书更是深吸了口气,怒斥:“四位小郎君是跑到本官这里来抓细作了?”
冯暮修正色:“看来高大人早有所觉,还请高大人把细作交出来。”
“混账!”高尚书高喝。
冯暮修冷然:“奉皇命,搜——”
众兵甲搜寻,高尚书脸色发青,后院的家眷们闻声赶来,也是瑟瑟发抖。
冯暮修面不改色,耳边闪过的是皇后三姐姐对他说过的——若是被歹人得逞,咱们家被抄都是轻的。
“找到了!”这时院中突起高声。
几人被兵甲押着出来。
高尚书额角陡然冒出汗湿。
胡锦文王文远洋洋得意:“是在一间偏房的密室中搜到的,咱们的人还差点儿伤了。”
冯暮修看向高尚书,意味不明:“尚书大人家中的密室竟然藏着细作!还敢对皇家护卫动手!高尚书,跟我们走一趟吧?”
*
“尔等大胆,本官乃内阁六部大臣,焉敢如此对本官?
“什么细作!只是前来投奔的远房亲戚,只是胆子小,被半夜而来的动静吓到,慌不择路,才会被尔等误会。”
“本官要上折子弹劾你们,连内阁六部大员都敢诬陷,长此以往,朝中岂不是污侫不堪!”
“本官宁可项上人头不要,也要还大乾一个朗朗乾坤。”
“……”
监牢中,高尚书大骂。
明亮的灯火中,王文至从暗色中显出身形。
“高大人,勿急,是非黑白总能分辨清明。”
高尚书的脸色微缓。
眼前这位京兆府正六品的通判大人断案从无偏袒,内阁六部大员无不是赞许有加。
“王通判这般说,本官也是信的,令弟天资聪颖日后必也是高中进士榜首之才,只是若再和那些莽撞之辈相交,怕是不妥。”高尚书劝诫。
王文至嘴角微动,还未说话,身后缓缓走进一人。
身形高大,虎背蜂腰,面容俊逸。
高尚书脸色顿变。
他见过此人,正是镇国公府的大郎君。
他来这里做什么?
冯暮雨看了眼高尚书,把手中的一摞类似口供之物交给了王文至。
“人证物证。”
高尚书瞬间睁圆了眼睛。
王文至看了几眼口供,再看向高尚书,道:“恐怕大人并非清明。”
*******
翌日,朝中上下皆知兵部高尚书被连夜请入大理寺的消息。
听说罪名是窝藏细作,还是那四位小郎君所为。
第一次动手直接就动到兵部尚书府中。
没有陛下的授意,四位小郎君焉敢如此!
早先兵部尚书就被陛下斥责,这回竟然直接背上了窝藏细作之名?
大乾和蛮族的战事方歇,若是当真有里通外敌之嫌,战事又怎么会如此顺利?
定是有人诬陷。
这时,正巧听闻皇后回宫了。
不免有人想到莫不是皇后算计?想要把众人盯向镇国公府的目光转到高尚书身上?
于是即便有些人撤下了弹劾折子,还是有很多人仍盯着镇国公府不放,继续弹劾。
直到两日后,高尚书的罪证摆到了内阁六部大员跟前。
内阁六部大员总算是明白了。
窝藏细作是假的,只是窝藏的是六大家的人。
六大家的人拜访内阁六部大员也不是罪,可偷摸的藏起来就有点儿意味深长了。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可能人家六大家的人就有这个喜好,但高尚书以六大家的名头在京都乡里行不法之事也是证据确凿,尤其是早几年高尚书府中的确有蛮族南夷人来往,还有书信为证。
“朕知道朝中众官员大都和六大家有来往,如今宫中也有六大家的女儿为太妃,只是高尚书为官所行却是有太多置喙之处。人证物证俱在,无一虚假。”少年皇帝叹气道。
户部尚书看了眼从高尚书的家中搜出来的家财,道:“臣以为不错,六大家握天大巨富,我等为官可与来往,却不可使其财,不然天下百姓把我等看作是大乾之臣还是六大家之臣?”
工部尚书看了眼家财的数字,道:“臣附议。”
礼部尚书上前:“既牵扯到六大家,臣以为还是要知会六大家一声,这样的事情日后不可再有。”
少年皇帝面上一喜:“允。”
其他几位大员意味的瞧了眼礼部尚书。
还是礼部的有礼节。
只是就不知道六大家会是什么反应了。
毕竟那些书信的拓本都给了六大家一份。
留存的书信上虽说的不太仔细,可都是读过书的,轻易就能看出来信中所言的冒犯之意。
果然不出六部大员所料,不过半个月后,六大家就送来了一笔不菲的银两,这笔银两大部纳入户部一部分纳入礼部,两部尚书高兴的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