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庄户人家,从小生活在“赚了钱就要买地”、“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功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田地”的舆论环境里,江明顺可谓对田地爱得深沉。
他对于一个月能赚十八两银子这件事感到激动,却没什么真实感。
但是,当把这十八两银子换算成田地后,他只觉得心都要从嘴里跳出来了。
而因为饥荒有过逃难逃难经历的白氏对田地就更加依赖了,对于她而言,钱远远比不上田地所能带给她的安全感。
江锦瑜瞧见她爹娘都是眼眶泛红,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急忙打断:“爹,那你以后岂不是每天都要去一趟城里?”
“不用,糕点铺三天送一次货,胭脂粉铺五天送一次。”江明顺听到闺女的声音总算是回过神来,他深吸几口气努力平复心情,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
江锦瑜松了口气,这样可比天天进城好多了,至少他们可以花一天时间把东西做好,再等着到时间就送货上门就是,可是比每天都要跑来跑去方便多了。
日头逐渐西斜,江明顺和白氏两口子总算过足了数钱的瘾。
白氏抱着装钱的匣子,绕着屋子找了一圈,愣是没找到个适合藏钱的地方。
最后只能把匣子放到炕洞里。
江锦瑜汗颜,看来还得加快建房速度才行,不然到了冬天要烧炕时,岂不是要没地方放钱了?
一场秋雨一场凉。
江锦瑜早上起床时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白氏担忧地倒了杯热水过来:“可是昨儿晚上着凉了?”
在这时代,小孩子着凉可不是什么小事,大人染了风寒都是要命的,更别说一个只五、六岁的小孩了。
江锦瑜也有些怂了,她家可才刚挣上钱,她还没过上好日子呢。
“我从族长家借了点姜,昨儿那雨下得着实大,咱们都喝点好去去湿气。”江明顺手上拿了段姜块从推门进来。
白氏接过生姜,很快就熬好了一锅生姜水,她倒了满满一大碗递给江锦瑜。
江锦瑜苦着脸:“娘,能不能放凉一点再喝。”生姜本来就辣,热的生姜水更是辣嗓子。
“不行,热的才有用,把汗发出来才不会生病。”白氏虎着脸。
在旁的事情上,她称得上是个宽和到甚至没有原则的母亲,唯有对于孩子身体健康这方面格外看重。
江锦瑜一闭眼,猛地一口喝尽,“嘶,爹,你下次进城可要记得买些红糖回来啊。”她喝完后狠狠打了个寒战。
其实她也不觉得红糖姜水有什么好喝的,但是比起纯生姜水来说,那简直就是神仙水啊!
江明顺怜爱地摸了摸闺女的小脑袋:“好,爹一会儿就进城去。”
考虑到天气已经开始逐渐转凉,江明顺到底还是放弃了攒钱买水田的想法,打算多花点钱尽快建个保暖的砖瓦房子。
比起置办更多田地,还是她闺女更重要。
“媳妇儿,你拿两吊钱给我,我今儿便去砖厂把砖瓦定了。”他朝白氏道。
白氏用抹布擦干手上的水,郑重地打开匣子,从里面取出两吊钱,她神色间有些担忧:“两吊钱恐怕不够吧?”
她虽没建过屋子,但是当年江家为了迎娶老三媳妇,不仅把整个老宅都修缮一番,还另外起了间新的砖瓦房,为了这间房的事儿,刘氏可没少闹腾。
她也是从刘氏抱怨时说出的只言片语中推算出了建一间房的大概价钱。
江明顺接过钱放到背篓里,点点头:“只建一间屋子是足够的,但我现想着反正迟早要建房,一次性多买些砖瓦还能便宜些。”
他背上背篓准备现在就出门:“所以我打算把这两吊钱全部用来付定金。”
河边。
“明顺哥!又进城去买东西啊?”说话的人也是江氏族人,名叫江明荣的,虽然同江明顺这一房已经隔得有些远了,但是因着两人这些年时常一起进城打零工,所以关系也还算不错。
江明顺上了船便坐在他身边,朝他笑笑:“是啊,昨儿晚上不是下了场大雨?我打算还是先把房子建起来。”
不是他爱显摆,只是建房可要不少人少,他得先把消息递出去才好找人。
江明荣惊叹:“这才多久啊,就有钱建房了!”他敬佩的看了眼江明顺:“明顺哥你可真有本事。”
他倒没去问钱是哪里赚来的,不过几天时间,村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江明顺他那闺女鱼娘做了极好看的肥皂去城里卖钱的事。
有人原还不信,赚钱是什么简单事儿吗?他们大老爷们都觉得难,一个小丫头片子能做出什么赚钱的东西来?
结果就有人见着江明顺这几天几乎日日都会背着背篓进城,于是又有人说他这是赚大钱了。
有好事的人还特意去铺子里瞧了,果真见到有上头画着图案的肥皂。
既是已经晓得能赚钱,自然有人想照着做了也拿去卖,只是眼下看来,村里还没人做出来。
江明顺下了船也没进城,而是直接去了城外郊区的砖窑厂。
他打算这次先建一间正房、一间厢房、一间灶房、一间茅房,总共四间屋子。
算好了需要的砖瓦,他同砖窑厂的东家说好先拿一吊钱当定金,之后再慢慢付尾款。
这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东家一口便答应下来。
交了定金出来,江明顺有些犹豫,还剩下一吊钱,他原是想顺便把围院子的青砖也定了。
只是天气说变就变,家里棉被恐怕不够厚。
最终江明顺还是决定先把被子做了,他家周围全是树和竹子,天然就围成了个院子,院墙晚点打也行。
他没去布庄,而是去市集上逛了一圈,买了五斤棉花并一匹粗布,共花了五百文。
又另出了手工费寻专门弹棉花的人帮忙把被子做好,这么算来一床五斤的被子便花了将近六百文。
江明顺肉痛地摸摸仅剩的四百文,安慰自己好歹比直接去铺子里买药便宜几百文呢。
想着出门前闺女的叮嘱,他又在附近找了家杂货铺,花一百文买了些红糖。
他想到自打搬出来后就再没去过老宅,便同伙计说:“劳烦分成两份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