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既是由楚玄迟禀告,他知道的情况自然会比较清楚,楚玄怀从一开始针对的便是他。
他淡淡开口,“这就要问背后的主使者了,究竟用了什么手段,才能堵住学子们的悠悠之口。”
科举舞弊之事他早已接触到了,不过当时只有三两个学子来检举,他多问几句他们便打住。
原本是来检举,后来大概是出于害怕,他们又连声否认,说是落榜不甘心,才出此下策。
再后来他让人去将学子带来,他们竟不知所踪,至今都还未有下落,估计是凶多吉少。
因着他们的失踪,此案渐渐便没了消息,而楚玄迟也无法凭此上报文宗帝,只在私下引导。
经过这些日子的努力,才终于又有胆大的学子来监查司,检举了舞弊一事,且不再打退堂鼓。
有人闻言了然,“原来是被封了嘴,不过科举舞弊本就兹事体大,一般人确实也不敢宣之于口。”
楚玄怀又发难,“监查司主监督之职,这么多年不曾出现过科举舞弊案,怎御王一上任便爆发大案?”
他最见不得好的就是楚玄迟,原本他也想去监查司,文宗帝却连个正四品的少府都不肯给他。
可楚玄迟一个废物,竟直接得了正三品的宗正,这已让他生了嫉妒,偏生楚玄迟还支持楚玄辰。
楚玄迟反问,“晋王这是认为本王监察不力,还是怀疑本王便是幕后主使,为舞弊者行方便之门?”
他身正不怕影子斜,既不曾参与舞弊,那旁人想要栽赃嫁祸到他的头上,也没那么容易。
容海第一个为他说话,“春闱由礼部负责,监查司只管监督,不能插手其中,如何参与舞弊?”
作为一名武将,他其实不太好发言,只是他看不过楚玄怀针对楚玄迟,也就顾不得这么多。
有人反驳,“那也不排除是监查司与礼部勾结,一个假装看不见,一个大胆行事,事后再分赃。”
兵部尚书钟坤道:“具体如何,不可信口雌黄,凡事需以证据说话,否则便是诽谤诬陷之罪。”
他也是武将出身,这才入得了兵部,而他与大多数武将一样钦佩敬重楚玄迟,愿为其说话。
紧接着有文臣附和,“没错,凡事需讲究证据,此事必须严查,揪出幕后之人严惩,以儆效尤。”
文臣与武将在政见上虽常有不合,可这只是因着各自的思想不同,而不是他们对武将有意见。
楚玄迟的功绩不仅能让武将心悦诚服,大多数的文臣也同样很敬重他,心甘情愿的维护他。
朝臣们就此案议论了许久,偏殿中一时间还有几分嘈杂,文宗帝也没阻止,由着他们各抒己见。
等他们讨论的差不多了,声音渐小,文宗帝才问,“那以诸位爱卿之见,此案该由谁来查?”
楚玄迟自是要揽下这个案子,“父皇,监察乃是监查司的分内职责,儿臣请旨彻查此案。”
楚玄寒也想抓住这个机会,立下功劳,“父皇,儿臣认为此案由大理寺来查更为妥当。”
他的党羽帮腔,“原本是该由监查司彻查,但监查司既已失职,再由他们查似乎有所不妥。”
另有人跟着附和,“确实,监查司本就有了嫌疑,理应避嫌,交由大理寺或者刑部确实更合适。”
也有人为楚玄迟说话,“监查司最多算是监察不力,何来的嫌疑?不仅无须避嫌,反更该由他们查。”
有人不解的问,“为何更该由监查司来查?”
那人解释道:“监查司若能查清此案,便是将功补过,对监查司的威严也有利。”
祁王党的人为楚玄寒争取,“可交由大理寺也是不错的选择,监查司可借别的事立威。”
楚玄辰突然开口,“学子们既告到监查司,而非大理寺与刑部,说明他们更为信任监查司。”
太子党的人会意的配合,“太子殿下所言极是,监查司乃是学子的选择,自是监查司更合适。”
楚玄怀因着自己不在监查司,在大理寺人脉不太好,不想便宜楚玄迟与楚玄寒,便提出让刑部来查。
如此一来,太子党,晋王党以及祁王党争了起来,有人是为了得到这份功劳,有人则是因着心虚。
文宗帝由着他们争了会儿才道:“众位爱卿说的都有理,御王,祁王,朕给个机会,你们自己来争取。”
楚玄怀一听就沉了脸,他明明提出了刑部,可文宗帝竟连个机会都没给,那也就是不给他机会。
楚玄寒抢着开口,“父皇,监查司事务繁忙,大理寺最擅查案,儿臣认为应该交由大理寺来彻查。”
“此次确实是监查司监察不力。”楚玄迟则道,“儿臣奏请父皇陛下,由大理寺协同监查司。”
“协查?”长孙睿率先表态,“这倒是个不错的法子,可以相互监督,启奏陛下,臣附议。”
工部侍郎陈启道:“臣附议,监查司与大理寺相辅相成,定能早日揪出主使人与参与者。”
楚玄怀还不肯放弃,“既如此,本王认为,刑部也参与其中会更好,三方齐发力,事半功倍。”
文宗帝再次否决刑部,“刑部就不必参与了,科举舞弊案虽重要,但有监查司与大理寺便已足够。”
“是,父皇。”正所谓事不过三,楚玄怀连着被文宗帝拒了两次,再不甘心也只能忍下去。
鉴于是楚玄迟的提议,文宗帝便询问楚玄寒,“祁王,对于御王这个提议,你可有什么异议?”
“回父皇,儿臣没有,相信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楚玄寒后悔不迭,为何自己没想到这个提议?
“那便如此决定,你们好生配合。”文宗帝原本就没打算只让监查司调查,以防有人做手脚。
楚玄寒应声,“是,父皇。”
楚玄迟则行了个礼,“儿臣遵命。”
众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文宗帝道:“此事暂且议到此,具体的等下朝后再说。”
李图全高喊了一声,“有事起奏,无事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