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路”的修建不仅会造福一方百姓,更会震惊整个朝野,令满朝文武议论纷纷;然而以王浩的作风,必定不会指望朝廷能够调拨丝毫钱粮;所以到最后,文武百官的议论也就只能成为单纯的议论。冯固很多时候都觉得王浩锐气太盛,甚至有些痴傻败家,数百万贯的款项从来都是大笔一挥,任凭调用。李侗学贯古今,名满天下,不假,可他而立之年,却依旧是一介布衣,也算不得精明,更算不得成功。王浩与他初次见面,奉为上宾也就罢了,毕竟这只是虚礼,但是在谈笑之间许诺一个浩大的工程,这可就是巨大诚意了。冯固曾经也有机会成为李侗这样的人,可是粗茶淡饭、青灯古卷的生活绝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坚持下来的,最终冯固选择了进京赶考,并拜在蔡京门下,渴望有一天能够大权在握,锦衣玉食。
论资排辈是官场中十分普遍的一个规则,冯固苦熬多年,终于获得了外放为官的机会,也就是如今的崂山县主簿。崂山县是徽宗皇帝因王浩而新设,所以这里也就顺利成章成为王浩的一言堂,至少在冯固眼中是这样。冯固回想自己机关算尽,到头来也只是在王浩麾下做一个不受待见的刀笔吏,可是李侗呢,潇洒多年,一入胶州便被王浩百般优待,也许要不了多久,王浩还会在皇帝面前为他美言谋职,那个时候,凭借李侗积累的名望人脉,就算是蔡京、童贯,恐怕也会顺水推舟,锦上添花吧!
谈完“延平路”的事情,王浩故作感慨说道:“明城兄能有先生为智囊,实在是让人羡慕啊!”冯固听闻,暗道:“终于该我上场了!”立刻说道:“回禀公子,延平先生游历天下十年,为的就是找一处治学之所!”王浩方才一时兴奋,竟然忘了李侗是被冯固领过来到,问道:“冯主簿与延平先生莫非是故友?”冯固答道:“不瞒公子,我与延平先生乃是同门同窗,曾一同拜洛阳程颐先生为师!”王浩不禁对冯固有些刮目相看,不曾想他竟然还是出自名门,说道:“既然冯主簿与延平先生师出同门,何不请延平先生在胶州多停留些时日,最好能帮衬本官一把!”李侗见王浩话已至此,倒也十分坦荡,说道:“在下听闻公子正在修建天下最大的藏书馆,不知可有此事?”李侗此话是明知故问,王浩答道:“胶州藏书馆的确正在修建之中,但天下最大可就不敢当了!”而后看向李侗,故意说道:“只是这藏书馆修成之后,却有一事让本官十分苦恼!”李侗“喔”的一声,问道:“不知何事?”王浩答道:“苦于无人能够担任藏书馆馆长一职!”冯固暗道:“终于该我出场了!”然而就在冯固准备开口之际,却被李侗制止,说道:“不知公子以为在下可否能够胜任胶州藏书馆馆长一职?”
李侗的洒脱与直爽让王浩十分喜欢,说道:“倘若先生能够屈就,本官自是求之不得!”李侗说道:“公子千万家财,修建一座宏大的藏书馆或许不在话下,但学问无价,想要收录经史典籍,却不是有钱就能够办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王浩十分赞同,说道:“若先生为馆长,当如何经营藏书馆?”李侗反问道:“这首先要问公子为何要修建藏书馆?”王浩答道:“传承古人智慧,发展当代学问,普惠天下百姓!”李侗无比惊讶,说道:“公子好宏大的理想!”王浩摇头,说道:“我深受皇恩,以弱冠之年主政一方,若不能令国富民强,又有何面目自立于天地之间?”李侗连连点头,说道:“在下愿意将两千本藏书全部捐献给胶州藏书馆!”两千本藏书几乎是李侗全部的家当,王浩问道:“在先生看来,经典名作是一人独享为好,还是万人传阅为好?”李侗不假思索,说道:“自然是万人传阅更好!”王浩点头,说道:“可是千百年来,多少经典沦为孤本,多少经典成为传说,为何?因为数量太稀少,传播太狭窄。”
李侗没有否定王浩的话,却也不能苟同,说道:“无论是书本的印制还是抄写,都要花费巨大财力,但这只是经典失传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则是天下亿万百姓之中,能够读书认字者十不足一,一个人如果字都认不得,再好的书籍到他手中也只能沦为厕纸!”王浩说道:“当朝的字,虽博大精深,但笔画太过于繁琐,冒然在普通百姓中推广,恐怕并不现实!”李侗用奇怪的眼神看着王浩,说道:“公子莫非还想效仿仓颉造字不成?”王浩反问道:“有何不可?”李侗说道:“可以倒是可以,只是难度太大!”王浩说道:“你可知八仙酒为何被称为八仙酒?”李侗答道:“听闻是公子在梦中得八名仙人指点,放得佳酿,故皇上赐名八仙酒!”王浩说道:“仙人教给我的不仅有酿酒之法,还有简体文字!”李侗立刻严肃起来,说道:“公子莫要玩笑!”王浩从书架上拿出一沓白纸,放倒李侗手中,说道:“这时我用简体文字写下的千字文,还请延平先生过目!”李侗急忙结果纸张,仔细查看,许久之后,用极其佩服的口气说道:“当今之世,唯有公子才是真正的贤才大能!”王浩连忙摇头,说道:“先生谬赞了,我只是将仙人的智慧传播到人间而已!”
李侗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说道:“在下方才在查阅之中,发现这千字文中有些字体并未被简化?”王浩解释道:“简化字体是为了让百姓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会读写,而现实生活之中,常用的文字不过六七百个!”李侗恍然大悟,说道:“公子句句真知灼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