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问题?
洪承畴心念急转,而后灵光一闪,立刻道:“陛下说的可是达到年龄却没有晋升的武将的安排?”
崇祯点了点头,众人眉头紧皱。
这可不是精简的时候,精简的武将可以去预备役,现在是常备和预备的下层武将都得晋升,达不到就要退役了。
一个千户所有一名千户和一名副千户、十名百户和十名试百户、二十个总旗、一百个小旗,假设千户退役了,那么就是一层层的顶上去。
也就是说最终有八十个小旗、十九名百户、试百户在年龄到了后要退役的。
一个卫所就有五百名武官要退役,大明预备役和常备军两百万人,差不多就是四百个卫所,也就是说有二十万武官要退役。
即便是五年一个档次,平均每年四万武官退役,这可都是从七品以上的武将。
嘶……
一时间,已经估摸出大致情况的众将们脸色大变、倒吸冷气之声此起彼伏。
不是没有地方可以,例如转到地方,担任胥吏、巡检等等。
可整个大明的巡检、兵房典吏一共才三四千个位置,地方上自己都不够分,还能给退役的武官?
再说了巡检那是九品,退役的最低都是从七品的小旗,他们愿意接受九品甚至是不入流的官职吗?
一时间,袁可立等文官和洪承畴等武将都是眉头紧皱。
解决不了武官退役的问题就没办法对军队改制,军队没法改制就没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活力,事关大明未来发展,不得不重视。
“朕有两种解决方案,你们看看行不行!”
等了好一会儿后,崇祯出声了打断了众人的沉思。
即便这些都是身经百战的武将和沉浮官场数年的能臣,这些问题也不是他们立刻就能给出对策的,主要还是思维被束缚了。
“在讲解决方案之前,朕问你们几个问题吧。”
崇祯看向众将:“第一,你们觉得管理十人的小旗就是从七品,这个品阶合不合理?”
众人心中猛地一突,心中瞬间就冒出了‘皇帝要裁掉小旗’的想法?
不待他们细想,崇祯继续道:“朕首先说说朕的看法,那就是非常的不合理,翻遍大明之前的史书,从未发现管理十人的武官是从七品的,
秦汉唐宋等军中有伍长、什长,管理人数就是大明小旗的十人,可他们并没有品级,伍长、什长虽然管理一定数量的军士,但也只是一个称呼而已。
别说品阶了,连吃住上的标准也和普通军士相差无几,顶多就是俸禄上多出一些,但也有限。
既然之前都是如此,那我大明一朝为何会出现管理十人的从七品小旗的武官出现呢?
朕思来想去,有两点原因,第一点太祖曾说过‘朕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粒米’,因为卫所是半耕半训,军屯能自给自足,朝廷在供给方面没有压力。
这种情况下,多一个武官少一个武官区别不大。
其次则是武官的世袭制度,哪怕是小旗都有世袭的可能,那么就解决了无法晋升的问题。
如今我们采用预备役和职业化军队的两条路,小旗是否还合理?”
“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了未来的战争是以火器为主的,各种火铳是军士的常规配置,还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红衣大炮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一门红衣大炮参与野战,需要几人操作?”
洪承畴立刻道:“回陛下,至少需要十二人,指挥、引线、装药、捣压、递弹、填弹、点火、清理炮膛、瞄准、校正以及运弹、运火药等十二人。”
“洪大人,错了。”
洪承畴话音刚落,袁可立就立刻出声纠错:“递弹、填弹都需要两人、校正也需要两人,至少需要十五人以上。
这还不算运送弹药、警戒的,算下来至少得二十五人以上。
递弹、填弹、校正为什么需要两人,过段时间等你们熟悉了军机处的事务后去火器研究院就清楚了,本阁这里就不多说了,一句两句讲不清楚。”
本来还有些疑惑的众将,听着袁可立的话顿时眼睛一亮,他们准确的把握到红衣大炮的研究似乎有新的进展了。
对于武将来说,加官进爵固然可喜,但最喜欢的还是各种大威力的新式火器,因为这代表着大的杀伤力,如此就能减少自己麾下的伤亡。
身为武将,没有几个会看着自己麾下战死的。
不待他们细想,崇祯继续道:“按照袁爱卿所说,那么两个小旗军士不够、三个小旗军士又多了,而且一门红衣大炮两三个小旗官在里面到底听谁的?这种编制是不是有些尴尬了?”
众武将脸色一滞,虎贲卫指挥使魏阳反驳道:“陛下,这只是红衣大炮一种,对这种需要多人我们可以另设编制,其它的不影响。”
“不影响?”
崇祯反问了一句,玩味道:“那咱们再说说火铳吧,以燧发枪为例,朕问问你们,从草原之战到北讨建奴、东征扶桑、征战中南半岛,你们有几次是用燧发枪正面主动进攻的?”
众将眉间满是思索之色,回忆着几场大战的经过,洪承畴轻声道:“回陛下,一次。”
“哪一次?”
“勇士营和水师陆战军突袭扶桑红衣大炮阵地之后,主动截杀前来追击的扶桑军队,勇士营出其不意的用燧发枪进攻,给追击敌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其余的大战中虽然也用到了燧发枪的三段阵型,但基本都是防御战。”
“不错。”
崇祯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你们是不是认为我们有飞雷炮、佛朗机炮、红衣大炮了,燧发枪类的火铳的作用就不大了?”
众将眼中精光闪烁,虽然他们在心中认为燧发枪类火器作用不大,但皇帝既然这么问他们,那就代表着有其他的含义,他们在努力思索着皇帝问题的根源。
看着众将的神色,崇祯看了一眼侧边桌上的钟表上的时间,而后吩咐道:“去弄一些大米、木板、泥巴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