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韬突然现身京城,东宫连夜异动,自然瞒不过在京诸臣,而且太子也没想瞒着。
他已着人将“梁帝驾崩”的噩耗,散布京城,以此试探在京诸臣。
临川王府,书房内。
“殿下,京城怕是变乱在即!”
御史中丞周刚峰与刑部尚书厉维钧,联袂求见临川王,一入书房,便直入正题。
京城的诡异气氛,令二人深感忧虑,原本取静观其变态度的二人,终是等不下去了。
一旦太子僭越登基,他们可是再无颜面见梁帝的,事情的发展已经到了他们无法淡定的程度。
当此风雨飘摇之际,他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梁帝六弟、宗正卿临川王。
“厉尚书、周中丞,二位怕是危言耸听了吧。”
临川王故作糊涂。
太子的一系列反常举动,他是看在眼里的,之所以装傻,部分原因是辨不清周、厉二人的真实立场。
若周、厉二人是太子派来试探的,轻易表态便将引火烧身,他自然要明哲保身的。
除此以外,或许他更有耐心,仍在静观待变,或许他亦对皇位有所觊觎。
若是后者,太子闹得越凶,甚至尽诛兄弟及子侄,反而对他越有利。
梁帝直系血脉独留太子一支,待将其推翻,他便是南梁皇位的最正统的继承人了。
若太子果如此,他的手反而干净了。
否则为了坐稳皇位,他势必要诛尽梁帝直系子孙,不留后患。
当然,他究竟作何想,外人不得而知。
周、厉二人联袂拜访于他,看重的是他皇弟的身份与“特殊”的能力。
身为太子皇叔,他出面规劝最是合适不过。
近乎是“无能”代名词的他,即便有心皇位,亦难功成如愿。
总之,他出面最好,不出面亦无伤大局。
“殿下,你!”
厉维钧气结,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都被太子罢了官,还能是太子的人么?还有必要提防么?
而京中的局势,亦已然不能再任其发展下去了,必须出手干预。
所以,刚正如他,对临川王的优柔寡断是干着急,却奈何不得。
他能看出来临川王的顾虑重重,周刚峰自然也能。
似乎早有预料,只见周刚峰从容取出一封手书,恭敬地递了过去,温言说道:
“这是陛下离京前秘授下官的,殿下不必疑虑,下官可以为厉尚书作保。”
梁帝的笔迹,临川王熟悉得不能再熟,任何伪造的梁帝手书都无法瞒过他的眼睛。
毕竟两兄弟自幼便在一起读书习字,是不是皇兄的笔迹,还不是一看便知。
确认手书确是出自梁帝御笔,临川王不再装傻,也不能再装傻了,他起身致歉:
“二位见谅,事涉太子,本王不得不谨慎应对。”
“殿下,可是已有应变之策?”
既然事已挑明,待宾主重新坐定,厉维钧直问。
别说已被罢官,就是仍在刑部尚书任上,遇到此等变故,他也是很难应对的。
若是冒死劝谏无法奏效,手中没有兵权的他是无法阻止太子的。
而官拜宗正卿的临川王,虽然亦不掌兵,却于皇族之内、朝野上下颇有人望。
他若能出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太子或可回心转意。
周刚峰的处境,与厉维钧是类似的。
他手中的监察之权,是建立在梁帝仍然在位的基础上的。
若太子登基为帝,他可没有监察新皇的权力,即使太子名位不正。
所以,他也投来了关切的目光,侧耳倾听。
“应变之策倒也谈不上,不过是一个‘拖’字。”
临川王话里有话,还是不说透。
其实,他说的是两层意思:
若梁帝当真崩于阵前,那太子登基便是顺理成章,根本谈不到僭越。
如此,便不需要所谓的应变,依朝礼侍奉新君便是。
若梁帝仍然在世,东宫传出来的“梁帝驾崩”为虚,只须拖到梁帝率兵回京,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在他看来,京中出了如此之大的变故,梁帝是绝不会置之不理的,哪怕是魏军凶顽难缠。
大不了割地求和,暂时息兵,好腾出手来处理“家务”。
如此,亦不需要应变,恭奉圣驾回京便是,剩下的事就是人家父子之间的事了。
于此之外,便妙不可言了。
梁帝父子刀兵相向,任何一方最终胜出,于他皆无害。
若是两败俱伤,梁帝还不幸崩于内战,南梁皇位便距他不过咫尺了。
总之,拖是他最好的应变之道,也许还能拖出一个皇位呢。
规劝、制止太子?
他是不会做这种事的,不煽风点火就不错了。
这就是一个坐等捡漏的主儿,缺乏担当的勇气。
估计梁帝就是站在那让他砍,他多半会选择等待梁帝或气死、或老死,也不敢动手的。
“拖?太子殿下已是箭在弦上,如何拖得?
殿下,再拖下去,大梁将无力回天矣!”
厉维钧被临川王的不温不火,气得面如猪肝,一片紫红。
他已然顾不上尊卑,直斥临川王,希望临川王能认清形势。
梁帝正在淮南苦战,若任由太子肆意行事,一旦太子僭越登上皇位,势必会置梁帝于死地。
须知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存二君。
届时,腹背受敌的梁帝,必然难逃一死,京营精锐亦将随之覆灭。
京营精锐尽丧的南梁,就是想偏安江南,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北魏兵锋必乘势渡江。
虏骑蹂躏江南,南梁将万劫不复,天倾东南!
作为南梁的忠臣,梁帝倚重之肱骨,厉维钧岂能不怒?
“厉尚书,言过其实了,不至于的。”
临川王也不气恼,仍是一团和气,似乎根本意识不到迫近的国殇。
“你!”
厉维钧再度气结。
手指颤抖地指着临川王,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殿下,厉尚书也是心忧国事,冒犯之处还请见谅。”
周刚峰适时出面打圆场,他心里的焦急丝毫不亚于厉维钧,只是不想与临川王弄得过僵。
毕竟他和厉维钧二人之力,不足以应对眼下京中的局势,能否阻止太子,希望还要寄托在临川王的身上。
《梁书·武帝纪》载曰:
刑部尚书厉公维钧、御史中丞周公刚峰,联袂谒临川王,临川王明哲保身,态度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