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秋带着,三个孩子直接来到书肆。
进门就问店小二。
“有《千字文》吗?”
“有,有,在这边。”
“阿娘,现在就给我买书?”
“对。”
“可有些字我不认识。”
“无妨,阿娘教你。”
“真的,阿娘!”
“嗯,不信阿娘。”
“不是,不是…”越文拿着《千字文》高兴的,不知说什么好。
“阿娘,阿娘,也要教我。”
“也要教我…”
冬儿和武儿,听到阿娘要教他们的哥哥,马上表态,绝不落后。
“好,都教,一起学。从今天起,定时间专门学习。可好。”
“好…”
“可有字帖?”
“有,在这里。”
裴秋翻了翻,店小二拿给她看的字帖,不太满意。
“曾经”自己习的是灵飞经,虽习的一般,但看字帖的眼光看是有的。
“这里还有。”店小二见裴秋,只是随意的看了下,连忙说道。
裴秋让越文,也一起看,挑了本笔力,更为浑厚的字帖。
笔,墨,纸都选上,纸选了一刀下等的。
裴秋也选了一本游记和一本地理志。
就这些,店小二还给打了折,就花了二两多银子。
所以说,读书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花钱的。
特别是纸,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贵。
而练习字,每天更是要消耗不少,普通老百姓,恐怕是连纸张都供不上…
越文拿着,包好的书籍,笔墨,纸,激动又忐忑。
终于有了,自己的笔墨,可以好好的习字,可又担心自己写不好浪费。
冬儿和武儿,可没有这种担心。
看见阿娘,选了三只毛笔,给了他们一人一只,他们也可以用毛笔练字啦!有的只有高兴。
回到家,看到门口堆着的两捆柴,裴秋把它拿进院子里。
这柴得有一百斤吧,还捆着特别扎实,明显不是石头一个小孩能挑得动的。
当时自己,是叫石头捡,一来节省自己的时间,二来或多或少帮助下吴婶家。
石头只要捡来一捆,一天够用就行。
没想到,送来这么多,吴婶倒是有心人。
这钱本想,每天结给他们,怕他们担心。
吴婶当时说,不用每天结,月结便好。这样也好,简单一些。
刚把东西收拾好,看见三兄妹眼睛,亮晶晶的看着自己。
“阿娘,我们可以学习了吗?”
“不累?要不要先休息一会。”
“不累的,阿娘…”
“好,那我们把书桌拿出来,排成一排。放在院子里,光线要好一些。”
“好…”
看着坐成一排,渴望的看着自己的孩子们,裴秋不由得有些兴奋起来,有了当先生的感觉,怎么办?
来吧!面对如饥似渴的好学生,先生我来大展风采。
清了清嗓音,说道:“今天我们直接从千字文开始,我先讲一讲《千字文》的来由和背景…”
越文听着阿娘,稍显低沉的声音读着《千字文》。
读完后,就通篇讲了千字文的意思,像说故事一样,简单明了,又好听。
然后,在给他们说了遍,前面几句的意思,再教他们背那几句。
越文觉得,自己一下就背熟了。
背书原来这么简单?根本不用死记硬背。
按照阿娘这样的教法,先弄明白其义,再结合文章,一下就通透了。
而且,那些字也变得容易认得多。
“阿娘,前面几句我背熟了,意思我也知道了。”
“好,背来听听。”
冬儿和武儿也磕磕巴巴的背完。
“好样的,孩子们。”
“阿娘,你能再教我几句。”
“好,冬儿和武儿只需听听,不用马上背上。”
越文越学越想学。
“文儿,今天你已经背了很多,要消化,该练字了。”
“哦!好,阿娘。”
越文把砚台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给冬儿,武儿一人发一张纸,笔嘛他俩一直拿着。
裴秋舀了点水在砚台里,说道:“研墨的时候,手腕用力,墨条要垂直,朝着一个方向打圈…”
“毛笔刚刚已经浸开,沾点墨水,再刮一下笔,这样…”
越文看着,阿娘给他们仔细的示范讲解。
如何研墨,如何用笔,心里面涩涩的。
心里无声的喊着,“阿娘,阿娘…”
裴秋看着,愣愣的越文,这孩子~
挥笔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阿娘,写的啥?”
听到武儿的声音,越文低头一看,才发现阿娘写在纸上的字。
人生得意须尽欢…
阿娘!阿娘是在告诉我,也要记住当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