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
为了弄清楚这山里到底埋了多少具尸骨,李弘贞花钱在周边的村庄雇了很多壮劳力来挖掘。
从出土的痕迹来看,这些尸骸跟倭寇制造的万人坑,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骨架特别散乱,已经分不清谁是谁的了。
李弘贞面色严峻的站在山顶上,看着下边越挖越多的尸骨,拳头就越攥越紧。
他大概已经知道,这些尸骨就是蒙元鞑子当年的杰作。
先前只是从秦良玉口中得知这件事,如今再亲眼见到这些惨死在屠刀下的亡魂,除了钻心之痛外,剩下的,就只有仇恨的怒火。
他有时候也想不明白,宋末成都大屠杀,1300万人遇难,如此大规模屠杀事件,放到人类历史上,怎么也得人尽皆知才对。
可诡异的是...
在明朝人尽皆知的事情,在那个时代无论媒体、还是书籍影视,都很少提及这件事。
如果不去刻意去查的话,普通人根本不会知道汉人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如此浩劫。
甚至有些人,还能心安理得承认“成吉思汗”是华夏君主?
廉耻呢?正义呢?道德呢?
既然那个时空不能为宋末人民声讨正义,那便由我李弘贞来报这笔血仇。
正走神之际,在下边巡视的杜少康,带着仆从风风火火来到李弘贞面前。
“叔白你看,我在尸坑中发现一块碑文。”
李弘贞定睛一看,这是一块原本要用来当墓碑的石板,可却被人用刀子刻下密密麻麻的楷书。
陈怀安照着念了起来:“端平三年,阔引兵攻掠蜀地,唯恐遭难,携族藏匿他所...鞑军破城后,蜀人受祸惨甚,千百不存一二...”
碑文上详细记录了成都遭遇屠杀的过程。
话说一个叫罗远的族长,在蒙古大军兵临成都之前,他就提前带着全族跑到山上躲了起来。按照他的理解,以往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南下,一般都是抢完就走,并不会占领不适合放牧的土地。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派去山下打探消息的家丁,回来告诉罗远,蒙古大军攻破阳平关后,派300先锋乔装南下,打算混入兵力空虚的成都打探情报。
这300人被成都居民发现后,被居民用菜刀木棍将其打死。
殊不知,第二天10万蒙古大军兵临城下。
成都知府丁黼组织仅有的数百名官兵和衙役,据守城门抵抗蒙古大军的进攻。
两天后,丁黼在城楼上不幸被射杀。
本来兵员就少,领头的被杀无疑是雪上加霜。
蒙古大军就趁城中军心大乱的好时机攻入城中。
巴蜀自宋以来工商业繁荣,蜀人享受了三百年的太平日子,哪里遇到过如此大规模的入侵战争?
一时间投降者甚多,反抗的人也被训练有素的蒙古军迅速扑杀。
起初蒙军进城时,城中已经有很多居民,因不堪受辱,全家上吊或自焚而死了。
骨头软的投降派并没有换来蒙古人的垂怜,而是把他们以50人为一组,拉到城外挨个杀死。
到了晚上,怀疑有幸存者,蒙古人还会在这些尸体上接着补刀一遍。
成都周边的乡县也未能幸免,最有反抗能力的男人被当场杀死 ,女人被抓去日夜不休地凌辱,有些听话的则被蒙古人押送回草原。
儿童被当做箭靶子,老人被拴在马后活活拖死。
大屠杀造成尸体堵塞了河道,以致舟船不能通行。
蒙古将领阔端下令,将尸体打捞起来,最后放一把大火连同成都城一起焚毁。
罗远站在龙泉山上,都能看到成都那边冲天 的火光。
在巴蜀扎根多年的世家大族,曾数次号召乡民奋起反抗。
可是蒙古人像长了眼睛,在这些世家大族联合之前,蒙古骑兵总能先将他们剿灭。
跑到山上躲藏起来的不止罗氏这一家,成都周边的村庄和乡民都来了。
在得知投降也会被杀之后,山里的这些人并不打算反抗,而是希望宋军能早日击退入侵者,收复故土。
可惜他们并没有等来这一天。
家丁在山下打探消息的时候,不幸被蒙古人抓了。
一番严刑拷打下来,家丁扛不住成了带路党。
碑文的最后,描写的是罗远看到正在朝山上进军的蒙古人时,果断回到营地把妻女全杀了。
用刀刻下最后一句话后,就领着族里全副武装的男人下山跟蒙古人拼命去了。
李弘贞读完这件字字带血的碑文,仰头长长吐出一口郁气。
“当时的巴蜀大地,应该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杜少康眸中含泪,一拳重重砸在地上,咬着牙低吼 :“该死的蒙古鞑子!”
“前朝雪耻!我此生必报之!”
陈怀安捂着嘴巴,已经哭成泪人。
“当时的巴蜀先民好惨啊!”
“这些跑到山上的罗氏族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当时他们是何等绝望,可想而知!”
“我发誓,我一定让我的儿子将来从军,替老子杀光蒙古人。”
杜少康点头道:“兄弟,好志向。若我将来生下老二,也一定要送他去从军。不给我带几个鞑子首级回来,就不是我儿子!”
陈怀安抹了把眼泪,哽咽说道:“夏云,你猜猜,在诸多遇难的先人中,哪一类人群最让我感到悲愤?”
“难道是那些被活活折磨致死孩童老人?”
“不是!是那些被蒙古鞑子凌辱的可怜女子。那么多花黄大闺女,本该与我这种玉树临风的俊公子长相厮守,可偏偏遭了鞑子的毒手。连死都死不成,就被掳到草原,供那群肮脏、禽兽一般无二的鞑子享乐。这一幕,与五胡乱华何其相似。”
就在这时,杜家的小厮跑来禀报。
“少爷,李公子,巡抚大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