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一个压在帝王心中无比沉重的话题,哪朝哪代,没有过农民起义,乱世就不用说了,他最不缺的就是农民起义。
百姓们活不下去了,就会揭竿而起。
然盛世之下就没有农民造反了吗?
也有!这一点,那些盛世明君心中也清楚。
就譬如唐太宗,李世民自认为他爱民如子,可他也没有照顾到方方面面,那些犄角旮旯里,还是有贫困的农民,当他们受到压迫之时,也会扛起锄头站出去起义。
当然这是小规模的,很难避免,然听了这一期过后,他们觉得未必不能避免。
他们会设法让所有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如此一来,谁还会起义?
秦。
嬴政若有所思,他很早之前就觉得天幕的口吻处处偏向于黔首,以及后世君王的一些柔和政策,也令他深有感触。
在他统治之下,六国不敢动,至于黔首造反,那更是不可能,就算他们敢反,也没有这个能力反。
嬴政从来没有把那些黔首放在眼里,可自打天幕出现之后,他的姿态也改变了很多,懂得体恤百姓了。
后世那李世民说的,叫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嬴政觉得还是有些道理的。
还有后面王朝那么多的起义,让他深刻体悟到了百姓的重要性。
一介农民,想要推翻王朝,没那么容易,可也不是没有。
譬如那朱元璋,还有……
想到那不孝子胡亥,嬴政还是生气。
还有后世那些洋人,区区洋人竟然在我中原大地耀武扬威,给他们脸了。
想到这,嬴政更是愤怒。
嬴政深刻的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此时此刻,他不仅要颁发有利于百姓的政策,还要普及教育,开办学堂。
从今天开始,他大秦,不仅是王孙贵族,富家子弟,黔首也可以学习知识,他要他大秦人人可上学。
汉
刘邦从微末走来,他更懂得百姓的重要性,更何况,他的王朝初初建立,经历了秦末乱世的动荡,百姓们都很疲惫,迫切的需要休养生息。
他懂百姓们的需求,本来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可听了这一期,他也有了些许不同的想法。
他如今所统治的大汉并不富裕,但是穷也不能穷教育。
清朝的那愚民政策令人作呕,若不是他们各种限制百姓,何以让区区洋人轰破了国门。
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他觉得他刘老三够无耻,没想到后世比他无耻之人,比比皆是。
晚年的刘彻静静的坐在龙椅上,回想过往种种,一种疲倦感油然而生,高处不胜寒啊!
他后悔过,可一切来不及了,然有些事却还有回转的机会。
从今天开始,他下罪己诏,为过去的所作所为致歉,休养生息,还百姓一个安稳。
至于这一期,他也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啊!
落后挨打,很多事都要做在前头啊!
唐。
李世民本为了万邦来贺,贞观盛世而沾沾自喜,可如今他垮了一张脸,只觉那些番邦之人讨厌的很。
他竟然还十分友好的跟他们互通往来,送给他们无数技术。
这真的是……
李世民想想就懊恼。
从今天开始,番邦别想从他手里拿走一丝丝好处,想拿可以,等价交换。
还有教育也必不可少,他大唐王朝,人人都要学知识,长大了做那有用的人,为国发光发亮。
明朝。
作为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太能感同身受了,农民起义,真的是万不得己,若不是被逼得没法了,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想想他的曾经,再想想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农民起义,哪一次不是生死拼搏。
他也不怪他大明王朝最终被农民给推翻了,可是他恨为什么让那帮无能的建州女真人入了关,把汉人害的那么惨。
朱元璋能体民之苦,他一下子就下达了一堆保护百姓的法令,也将教育普及了下去。
曾经穷苦的他就没书念,羡慕着那些能上私塾的人,而今他要让农民们都能上私塾。
清。
这一期,其他朝代都还好,但是对于清朝的冲击绝对是大大的,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
早期,康雍乾三位皇帝赶紧作出改变,该改的政策立马改,他们心里也不再对汉人有芥蒂了。
比起让那些洋人堂而皇之的入侵他清朝,他们觉得汉人可亲多了,他们要用好这一有生力量,让大清王朝越发强大。
那些耻辱,绝不能在未来发生,那些新生技术,想学的都可以来学。
总之他清朝不能固步自封了。
晚期的君王,有摆烂,也有积极,更有有志之士,发奋图强,救亡图存。
有志者事竟成,向孙中山学习,一次又一次,无论身处何等逆境也绝不放弃。
而知晓未来的他们,也吸取一定的教训,同样的错误不会再发生。
慈禧那个老妖婆不能让她安详去世,起义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一次或许会更早的推翻清王朝,取得起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