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说了这么多,还是要跟大家说一下戏剧情节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怎么说呢,像是希腊戏剧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论及悲剧必须兼顾运用的六项要素分别是:场面、性格、情节、语法、旋律与思想,并且认为这些必备的条件当中,又以情节最为重要。
而中国学者王国维在阐释中国戏曲的特色时,亦明白指出其特点正是「以歌舞演故事」。
中西方戏剧形式内涵固然歧异,但同样认可戏剧表现之最切要目的实在于利用情节之铺叙来搬演讲述一个故事。
并且中国古典戏曲的构成因素及艺术价值是综合而多元的,其艺术成就同时展现在剧本文学与舞台表演二方面,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甚具独特风格之处。
然而即使其音乐性与舞蹈性的特征鲜明,抒情的动机不下于叙事目的,无论如何「戏剧」的本质是不容忽略的。
并且一切的艺术形式或舞台表演都寄托于戏曲情节的具体铺展之上,必须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故事情节亦才足以称得上是「戏剧」。
在戏剧舞台上情节仰赖这些艺术形式将抽象思维换成具体行动而得以推展。
而多样貌的艺术形式之呈现事实也正是依据着剧本故事作为依据才能有进一步的发挥,优秀的剧本是一出成功戏曲演出最重要的基础,而情节正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
可以看到,在诸多文学形式当中,凡是叙事类型的艺术作品,诸如史诗、叙事诗、诸宫调、讲唱文学、说书、小说、戏剧方才有所谓「情节」概念存在于其中。
然而各类体制形式不同的叙事文学对于情节的依赖程度不全相等,情节在诸种叙事文学中的运用方式与所呈现之特色亦各有异趣。
戏剧情节之特色与其他类型叙事文学最大的差异处便在于绝大部分都是运用代言体的方式来铺陈故事情节。
剧中角色在对话的往返与动作的行进间,同时展露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展了情节的演进。
再则戏剧既是以场上搬演最终的目的与评定价值成就的指针,因而在初始剧本的情节设计上,尚必须需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可行程度与戏剧效果。
因此我们从本质上来分析,「情节」一事在戏剧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与其他种类的叙事文学相较之下,又拥有自身独具的风格特性;戏剧情节作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对象之意义与价值正在于此。
至于明代传奇的情节特色得花钱,如同上文所言,中国古典戏曲同时拥有着舞台搬演与剧本文学两方面的艺术成就,而明代传奇剧本经常为人所肯定的是其高度的文学性,若以一种文学形式来审视之,传奇剧本不仅提供场上搬演的依据,亦甚便于案头上的阅读。
要知道历来元杂剧与明传奇被视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两大高峰期。
明代传奇以古南戏为基础,经历过北曲化、文士化与昆曲化多种元素的洗炼,发展成一种更为完备妥善的戏曲形式。
而戏曲剧本的丰富创作与广泛流传亦是带动戏曲艺术蓬勃发展并确立艺术地位的另一个主因。
同时规模体制的扩充也影响着整体戏曲结构走向更为繁复浩大的境地,情节结构的完整性与流畅度遂成为一部巨型戏曲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如在丰富的剧本创作成果与场上实演经验基础上,明代同时发展出甚为可观的戏曲理论。
而且明代曲论家在论述作剧原理或品评剧作成就之际,情节布局的优劣已成为多数曲家甚为关切的审美要点。
戏剧情节规模长度的扩充对于一出戏曲而言可以是优点,亦可能成为其缺失。
一般而言长篇剧作较能令情节拥有完整的铺陈,故事的搬演得以充实而周到,剧作家亦可以有充足的空间来展现个人情感思想。
然而作剧之人若未能成功掌握情节安排的节奏或发挥个人创作巧思,长篇剧作亦容易衍伸拖沓芜蔓之蔽。
因此传奇一类的巨幅曲本实考验着一个剧作家是否拥有流畅营运剧本创作思维的功力。
正因为其中包含着高度的艺术技巧与丰富的艺术内涵,相对说来正是拥有着极大讨论空间的一门学问。
至于我们国内学位论文在中国古典戏曲领域的相关研究与戏曲发展史上的二个巅峰期互为呼应,元代杂剧与明代传奇向来是最受重视且成果最为丰硕的两大范畴。
再则明传奇剧本的规模体制较之元杂剧显得庞大许多,因此在明代传奇的范围中针对单出剧本作出整体研究者尤众。
或就其渊源流变进行考述以供后来研究者参考,或进一步针对曲本之各种艺术手法深入讨论。
而在研究对象之选取方面则偏重于特定几部戏曲史上评价较高之经典剧作。
我们现在可以以《六十种曲》选录的曲本及剧作家作一观察范围,以剧作本身作为观察重心再延伸出其他关怀主题的可见相关研究论着,而这些曲目大致如下。
首先是1964《「琵琶记」考述》张棣华,师大中研,硕,卢元骏。
1973《「琵琶记」研究》王永炳,台大中研,硕,张敬。
1990《高则诚及其「琵琶记」研究》,金璇惠,师大中研,硕,李殿魁。
1977《「浣纱记」研究》陈素兰,文化中研,硕,李殿魁。
1978《「浣纱记」评析》张恒豪,东吴中研,硕,张敬。
2000《「浣纱记」研究》侯淑娟,东吴中文,博,曾永义。
1974《「西厢记」考述》陈庆煌,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986《「西厢记」之版本及其艺术成就》曾琼莲,师大中研,硕,赖桥本。
1992《「西厢记」二论》林宗毅,台大中研,硕,曾永义。
1997《「西厢记」四题论衡》林宗毅,台大中研,博,曾永义。
1985《「白兔记」故事研究》王金生,文化艺研,硕,张静二。
1993《「白兔记」析论》,赵雅玲,逢甲中研,硕,徐信义。
1965《汤显祖与「牡丹亭还魂记」》,宋丹昂,台大中研,硕,张敬。
1967《汤显祖「牡丹亭」考述》,潘群英,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973《「还魂记」中杜丽娘之分析》,侯启平,文化艺研,硕,俞大纲。
1988《「牡丹亭」研究》,杨振良,师大中研,博,李殿魁。
1995《论牡丹亭中的情与梦》李赞英,文大中研,硕,林清凉。
1997《「牡丹亭」曲辞运用赋体技巧之研张美慧,成功中研,硕廖国栋究》
2001《「牡丹亭」人物杜丽娘的女性研究》,蓝玉琴,中山中研,硕,徐信义。
1977《汤显祖「邯郸记」研究》李景云,文化中研,硕,李殿魁。
1989《汤显祖「邯郸梦记」研究》姜姈妹,师大中研,硕,王熙元。
1969《汤显祖「南柯记」考述》,吕凯,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977《「荆钗记」研究》林逢源,政大中研,硕,吕凯。
1982《「鸣凤记」研究》叶永芳,东吴中研,硕,曾永义。
1984《沈璟「义侠记」研究》金圣敏,政大中研,硕,吕凯。
1984《「绣襦记」及其曲谱之研究》李国俊,文化中研,硕,李殿魁。
由上述这些数据可见,学者或有详析一部剧作从源流本事到艺术手法的整体表现,如《「琵琶记」研究》,亦可能选择一个更细微具体的观察视角切入深讨。
如《「牡丹亭」人物杜丽娘的女性研究》。
研究单出明传奇的论文数量固然可观,然基于剧作艺术成就或影响与价值之考虑,高明的《琵琶记》、汤显祖的《还魂记》、《邯郸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以及《西厢记》又是特别受重视的几出剧作,研究成果远胜于其他作品。
另一种可见的研究方法则是主要在明传奇的范围内,将数部具有同构型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或综合讨论,例如:1990《吴江三沈戏曲之研究》金圣敏,政大中研,博,吕凯。
1993《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三大传奇研究》黄炫国,政大中研,博,吕凯。
1997《明代文士化南戏之研究》陈慧珍,台大中研,硕,曾永义。
1998《昆剧「牡丹亭」舞台艺术演进之探陈凯莘,台大中研,硕,曾永义讨,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编本及折子戏为探讨对象》。
《吴江三沈戏曲之研究》以明代戏曲家族为对象,研究沈璟、沈自晋、沈自征三位同一家族剧作家之剧作,以传奇创作为多。
还有《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三大传奇研究》则以时代为一区界,以个人所定义之该时期三大传奇剧作进行比较讨论。
其所指三大传奇为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明代文士化南戏之研究》则以吕天成曲品新旧传奇之区别作为南戏与传奇的分界点,归纳出明代具有明显文士化风格之南戏之风格特色加以讨论。
《昆剧「牡丹亭」舞台艺术演进之探讨,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编本及折子戏为探讨对象》一文则从「牡丹亭」剧本的流传改编来探讨其戏剧性及舞台艺术表现。
而部分论文以同类型题材或相近主题作为讨论内容,其研究对象则不一定全数拘泥于明传奇,亦可能涉足到其他时期的戏曲作品,甚至是讲唱文学、小说一类的叙事文学,如:
1980《三国故事戏曲之研究》梁美意,师大中研,硕,李殿魁。
1982《三国故事剧研究》林逢源,政大中研,博,吕凯。
1976《水浒戏曲二十种研究》谢碧霞,台大中研,硕,张敬。
1983《水浒故事之流传演变及其影响研陈兆南,文化中研,硕,李殿魁究》
1996《水浒戏曲研究》宣中文,师大中研,博,周何。
1990《西施故事源流考述》叶仲容,政大中研,硕,李威熊。
1997《戏剧中西施形象的嬗变》郭佩瑱,清大中研,硕,王安祈。
1967《拜月亭考述》朱自力,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981《有关李白之戏剧研究》杜伟瑛,东吴中文,硕,张敬。
1987《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与邯郸记、南卢惠淑,师大中研,博,叶庆炳,柯记之比较》。
1992《相如文君戏研究,洪珠瑛,台大中研,硕,曾永义。
1994《王魁故事研究》吴仪凤,中央中研,硕,李国俊。
1999《岳飞故事研究》张清发,成大中研,硕,王三庆。
2000《中国戏曲私奔程序研究》梁惠敏,辅大中研,硕,曾永义。
2002《元明戏曲负心婚变题材之研究》柯瑛娥,花师民文,硕,蔡孟珍。
诸如此类的研究,明传奇仅是其众多讨论的其中一个支流而已,但既然牵涉到流传演变的过程,比较各作品之间在情节上的承袭或变化势必也是讨论内容的一部份。
此外尚有针对某位专家及其剧作进行整体研究或主题讨论者,甚或进一步结合戏曲家之戏剧理论配合其创作进行检视参照,例如:1963《汤显祖研究》金学主,台大中研,硕,郑骞。
1974《汤显祖考述》凌静涛,师大中研,硕,卢元骏。
1995《汤显祖爱情戏曲取材再创作之研陈贞吟高师中研,博,应裕康究》
1972《梁辰鱼及其作品》朱昆槐,台大中研,硕,郑骞。
1984《徐复祚剧曲三种研究》黄智苹,文化中研,硕,张敬。
1990《沈璟现存传奇研究》余蕙静,东吴中研,硕,曾永义。
无论是比较研究或专家剧作研究皆是利用某一个定义来选择出在此标准下特质相近的作品,或者是同一时代、相同主题、相同本事源流甚至同一剧作家或戏曲家族,经由对照评比的方法呈现出剧作之间可能具有的相似共性与个别特性之所在,其所能讨论的空间则较单一剧作显得更为丰富一些。
研究范畴若设定以明传奇整体成就作为探讨对象,则多趋向主题式的研究或是就某种特定立论点及观察角度来切入讨论,此类论文如:
1969《明传奇联套研究》,汪志勇,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969《明传奇所见的中国女性》,李桂柱,台大中研,硕,张敬。
1979《明传奇梦运用研究》陈贞吟,辅大中研,硕,叶庆炳。
1984《明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王安祈,台大中研,博,张敬。
1997《明传奇排场三要素发展历程之研许子汉,台大中研,硕,曾永义究》。
1998《明传奇中宗教角色研究》赖慧玲,东海中研,博,王安祈。
这一类的研究固以明传奇曲本为研究焦点,然其讨论内涵并不一定局限于剧本之内,音乐曲式的安排或剧场上的艺术手法都是研究者们拥有高度兴趣进一步延伸讨论的重点。
此类研究所费功夫浩大,写作者需能通盘掌握为数可观的明传奇剧作整体状况,并锁定特定观察面向方能进行深入析论,所下结论也才能兼顾精深与全面二种研究成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