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另外说的宋朝改革,自然也是不得不提宋朝唯一一位大改革家王安石,以及与之相类似的后世明朝宰辅张居正。
毕竟作为一代名臣,张居正这一位治世里的孤臣,史书中的良辅,天下汹汹的独相,被抄家的罪臣,他既是誉满天下,同时也是谤满天下,身份性格都极其复杂。
他有着天使与恶魔两面,没人知道哪一面是真正的他。
如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就曾说过“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而张居正,无论别人如何说他,他都的确是明朝救世之相。
后来弊端重重的大明能够再延续五十年王朝命运,无论如何,张居正都是功不可没。
如果要评选历史上的十大名相,大明张居正绝对位列其一,而在张居正的五十八年年人生路,他少年神童,后来一路也是意气风发、官途顺利。
张居正是在公元1525年出生的,出生证在江陵一个落魄秀才家中,所以张居正家世很普通,也并没有什么背景。
只是张居正注定不凡的,据说他出生之时,他曾祖父梦见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认为这只白龟就是张居正,所以就是此名给张居正取了个乳名为“白圭”。
所以张居正确实是不凡,他不仅少年之时就是荆州府有名的神童,同时在六年后的公元1536年,年仅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童试,得到了荆州知府的十分喜爱他。
婴儿在这般情况下,等到第二年张居正十三岁时,张居正参加乡试,湖广巡抚顾璘为了磨砺他成大器,极力让他落榜,这也让以后的张居正打心底感激他的知遇之恩。
所以等到再有三年后的公元1540年时,张居正当即额外用多了许多想法,所以他同年再次参加乡试,顺利中举,顾璘认为16岁中举还是太早了,解犀带赠予他,激励他要做伊尹、颜渊那样的贤才。
1547年,张居正考中进士,二甲第九名,也就是全国举子中的第十二名,以他这个年纪来说绝对是奇才。
中进士之后,张居正被授为庶吉士。庶吉士最早创于洪武时期,永乐时期完善,选拔的是二甲三甲里的优秀之士进入翰林院学习,就是高级文官的储材之地。明英宗之后更是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内阁之人选自于翰林院,因此庶吉士号称“储相”,以后必然平步青云。
这只是张居正的风雨之路的开始。
官场之路
当时的翰林院中,严嵩与夏言争夺首辅。张居正只是耐着性子冷眼旁观,只看只听,唯独不说,但他早已对朝廷和边防之患一清二楚。
1549年,张居正上了嘉靖年间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奏疏《论时政疏》。张居正提出当时朝廷存在着六大弊病,但他资历太浅,并没有受到重视。此后,张居正闭口不谈国事,也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1550年到1551年之间,张居正与徐阶交往很厚。当时朝廷腐败,严嵩一手遮天,张居正几次向徐阶进言,但他只是一昧地退避忍让。1554年,张居正写下“我志在虚寂,苟得非所求,虽居一世间,脱若云烟浮”,又给徐阶留下了一封长信,指责他内抱不群、外欲浑迹。这还是个有棱角的少年,他直接返回了老家江陵,游山玩水三年。
休假的三年,张居正不止是游山玩水,也在体察民情。在《荆州府题名记》中,张居正感叹“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正是这份责任感,让张居正重回了朝堂。
1557年,再回翰林院的张居正已经成熟了。在朝中看不见的风浪中,他开始学老师徐阶的内抱不群、外欲浑迹,他变得圆滑起来,伺机而动。1564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又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1566年,嘉靖去世,隆庆帝朱载垕即位,张居正成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一月后又改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并进入内阁,参与朝政。不久之后,张居正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自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就成了首辅。只是,1568年徐阶就告老还乡了,虽然百官上奏请求留下徐阶,隆庆也没有同意。1569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又回来当了首辅,张居正为次辅。这一时期,有隆庆和议、隆庆开关,大明国运中兴。
1572年,隆庆去世,十岁的万历即位。隆庆去世前,任命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并拉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这时的张居正和高拱之间已然颇有怨恨,张居正暗中和对高拱不满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同盟,高拱因此倒台被逐归田里。后来,高拱写了一本《病榻遗言》,记录了他和张居正、冯保之间的矛盾,更是大骂张居正“又做师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事实上,张居正做的是对的。高拱这个人有能力,但他趾高气扬,排除异己,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等不是和他一伙的人都被他排挤走了。还有殷士儋,他曾当面骂高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说罢,还动手去打高拱,当然也被驱逐了。张居正和高拱之间的矛盾已深,不收拾他,被挤走的就是自己。
独掌大权,力挽狂澜
嘉靖到隆庆再到万历,严嵩到徐阶再到高拱,张居正终于做到了首辅。
内阁首辅虽没有宰相之名,但拥有宰相之权。而在《万历野获编》中,张居正曾说过“我非相,乃摄也。”这意思就是我不是宰相,是摄政王!这个是不是真的是张居正说得不得而知,但事实确实如此。万历登基才十岁,李太后对张居正信任有加,朝中一切大事都是张居正主持,《明史》记载为“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手握大权的张居正开始了改革,为大明富国强兵。内政上,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经济上,丈量土地,推行了“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镇守边关。一时之间,大明国库充盈,边境稳定,也是这一改革力挽狂澜,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张居正雷厉风行的举措,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夺情”事件更是造成了一次波澜。
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要守孝27个月,这就是“丁忧”。当时改革刚刚开始,离开就意味着张居正的心血白费了。幸好还有个词叫“夺情”,小皇帝下旨:
朕元辅受皇考付托,辅朕冲幼,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赖,岂可一日离朕?父制当守,君父尤重,准过七七,不随朝,你部里即往谕着,不必具辞。
这就是说万历不准张居正丁忧,让他以国事为重。太后、冯保以及朝中一些大臣,也让张居正遵旨夺情。张居正虽再三请求皇帝回家守孝,但皇帝都是不准。不过,这些并没能阻挡风波,很多大臣甚至包括张居正的门生,上书弹劾张居正回籍守孝。
虽千万人吾往矣!张居正不能离去,他知道只有身居高位才能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救大明王朝于水火,他孤身一人誓把改革推行到底,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只要我认为是对的,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我都会坚定地做下去。后来,张居正长子张敬修也说过张居正“其十年辅理之功,唯期奠天下于磐石,既不求誉,亦不恤毁,致有今日之祸。”在张居正这个位置上,想改变弊端重重的大明,考虑得太多是改变不了的。
万历也坚持地支持张居正,直言犯谏的几人都被梃杖收监充军。万历又下令,再有敢“谤”者,杀无赦。这才算是压下了夺情风波,但张居正明白这只是表面的,暗地里波浪更大,他已经骑虎难下,他开始独断专行,更加苛刻、严厉。《明史》记载为“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
张居正为此得罪了很多人,最大的那个人是万历。万历已经长大,到了亲政的年纪。其实,张居正并不贪恋权位,他也知道“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他更明白权臣没有好下场。万历八年之时,张居正上疏乞休,万历拒绝了。不久张居正再次上疏,万历心动了,但李太后不同意,她说“张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岂忍言去!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先生今后再不必兴此念。”李太后要张居正辅佐万历到三十岁,这就让万历很反感了。
如果张居正真能辅佐万历到三十岁,那倒是明朝的幸运。只可惜,两年后,也就是158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去世了,走完了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
死后被清算
张居正死后第四天,各种弹劾,各种罪名犹如雪花一般飞上万历的桌案。十年改革就这样毁于一旦,张居正推荐的能臣名将都受到牵连,张居正的官、荫、赠谥以及诸子官职更是都被剥夺,虽有众臣求情但万历还是没打算放过他曾经的老师。
1584年,万历派邱橓查抄江陵张府。开门之后是一幅无比惨淡的景象,荆州知府、江陵知县等早已封闭了张府十几天,以致于张家饿死十几口,尸体被饿红了眼的狗残食。《明嘉靖以来首辅传》有记载“而荆州守令以御史意,先期录其人口出。而子女遁避他所者不及发,已锢其门。则饿死者十余曹,皆为犬所残食而尽。”
就是这样,邱橓也没放过张家族人。最终,抄家只抄得黄金两千两,白银十多万两,邱橓很不满意,严刑拷打张敬修,张敬修不堪受辱,留血书喊冤上吊自杀。这一来震动了朝野,内阁大学士带众官员上书请求从宽处理张家。在舆论的压力,万历才算罢手,但他又把张居正的弟弟、儿子发配到了烟瘴之地,而且一度想要剖棺戮尸,这个被压制的皇帝已经疯狂了。
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实际上,万历挥霍的都是张居正留下的资本,但终万历一朝,始终没有为张居正正名。直到天启年间,才为张居正复官复荫,而这时大明已经摇摇欲倒了。
怎么评价张居正?
纵观张居正的一生,他是一个多面的人。张居正是一个权臣,有人给他送对联为“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太岳就是张居正的字,他足以与大明皇帝并列;张居正是一个救世名相,他一生心系于大明,力挽狂澜,延续了大明五十年的江山;张居正是一个治世之孤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虽千万人吾往矣,哪管身后骂名滚滚。
所以,张居正这个人,有人为他倾倒,也有人恨他入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能力。
历来对于张居正的评价也是极高的。有人说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有人说他是王安石以后最大的政治家,有人说张居正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有人说张居正有着天使与恶魔这两面,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诚然,张居正是值得钦佩的一个人,他骨子里流淌的是为国为民的血液。要干事,只有像张居正那样才能干大事,又想干事又想保身,是什么也做不成的。张居正就曾说过“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
纵然张居正是有一些道德瑕疵,但谁也不可否认他的能力和功绩。纵使万历也不能,在《明神宗实录》中也给了张居正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十年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洵经济之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