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垃圾的宋朝!
话说当年安史之乱,唐明皇西逃,迁都而去。
这就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权威下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雏形,再到后来黄巢攻陷长安唐皇二次西逃,则致使唐朝权威下降到了极点,之后没几年唐朝就灭亡了。
所以即便大宋此时已经陷入了最大僵局里。
可是迁都这一选项,尤其是还被人打到迁都这一选项,无论如何都并不在宋皇帝以及诸多东京城内宋廷高官们的选择中。
他们宁愿割地、赔款、送人质、送亲、称臣,总之什么都可以,但是迁都绝不行!
因为被人打到迁都,这完全可以使得宋廷威严尽散,那再也无法控制地方。
可是如果不迁都,以宋庭眼下兵力实力,确实也没有能力可以防御住金军再次南下,这根本就是个死局。
不过也就在宋国内部这般犹豫不决之际,金国,它终于决定再次南下了!
在公元1126年,也就是西路金军攻陷围困近一年太原后,经过休整,西路完颜宗翰自太原向汴京进攻。
至1126年十一月下旬攻下威胜军,再一周克隆德府,渡盟津,于是宋西京(今洛阳)、永安军、郑州皆对金人表示投降。
这班再等到这一年的十二月,完颜宗翰克泽州,东路完颜宗望自真定向汴京进攻,宗望诸军渡河,随后攻下临河县、大名县、德清军、开德府;于十二月中旬克怀舟并到达汴京城下。
同月,宋出兵拒战,被金兵击败。
所以很快等到太原失守后,完颜娄室的这部分军队也开始南渡黄河,西趋洛阳,封锁潼关,把宋朝最精锐西军全部阻拦在关在潼关以内,断绝了宋庭一切勤王之师。
而这两次河东救援战,也是就此彻底耗尽了宋军正规军有生力量。
此时的宋朝,正规军已经是损失了八层以上,只留下大片老弱病残,或是入伍时间较短新兵,根本无力救援宋都东京城。
而这也是金人们吸取了灭辽一战中的教训。
毕竟在辽金之战中,辽国战力脆弱,可是辽帝逃跑能力却是极其惊人,他一路从辽国东面逃跑到西面,硬生生逃过了无数金军追赶。
最终只让金人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才将他逮住。
而这次金军汲取了教训,锁住了潼关,锁住了西逃路线,为的就是防止宋皇帝向西跑路,以后不好抓。
直至此刻,金人大势已成,已将宋皇帝、宋庭诸高官彻底围困在东京城,呈关门打狗之势。
于是在第一次汴梁之围时,只有完颜宗望东路军到达开封城下,兵力不过是七万多金军,攻城活动限于西、北两隅,南面诸门始终未受攻击。
可在第二次围城时,金军东西两路合攻,东路军全军六万人,这次增加到八万人。
主要将领完颜宗望、完颜阇母、完颜昌、刘彦宗都在军中,只有郭药师以燕京留守名义,留驻燕京。
西路军仍以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娄室三大将为主副帅,完颜银术可等战将都属麾下,汉人高庆裔,时立爱为谋主,有七八万人参加第二次开封围城,东西两路金军的兵力已过十五万人,此刻金军四面四面合围,陷东京汴梁于彻底孤立。
而宋朝这边在第一次围城时,开封原来禁军加上西北陆续开来勤王军,再加临时拼凑出来士兵总数达几十万人。
解围后,这么庞大的军队数字,简直是连吃饭都困难,
于是只能一部分被遣送复员回西北,一部分参加太原解围战遭到损失,一部分在黄河南岸溃散,还有一部分被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经济上理由遣散,这导致第二次被围时汴梁城内守军不满七万。
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宋庭勤王之师多是徘徊在汴梁附近的州县,却是难以再进一步。
而身为北宋都城,东京城墙固然又高又厚,根本难以攻克就连一向是善于攻城的完颜粘罕也是头疼不已。
毕竟围困太原时,可以实行锁城之法,可是围攻汴梁根本无力施展锁城之法。汴梁太大了,根本不是辽国的五京,太原之流的小城可比。
辽国的五京、太原之流,与汴梁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汴梁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在宋朝定为首都后,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的东京城,在唐汴州城及后周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共有外城、内城及皇城三重。
外城又称“新城”或“罗城”,为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所筑,城周长四十八里多。
宋真宗赵恒、宋神宗赵顼重修,宋徽宗政和六年更展筑城垣南部,周围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呈菱形,南北长而东西略窄。
外城辟十二门,又以汴渠、惠民、金水、广济四河贯串全城,另设九个水门。外有城壕名护龙河,阔十余丈。濠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外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
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荫。
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ri修造泥饰,可见其建筑完善和防御的严密。
内城又名“里城”或“旧城”,其始筑年代不详,唐德宗时宣武军节度使李勉重建,周世宗曾加营缮。
内城位于外城中央,略偏西北,周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约当今的开封城。计辟朱雀、望春、宜秋、景龙等十门。
皇城即“大内”,又名“宫城”。原为唐代宣武军节度使署,后梁都汴时改为建昌宫,后晋改为大宁宫。
宋太祖建隆三年又增广皇城东北隅,皇城东西宽1050米,南北长1090米,辟乾元、拱宸等六门。
皇城内宫阙大都依西京洛阳建制,总计约四十余所,分作不同用途,如常朝则文德殿,圣寿赐宴则紫宸殿,试进士则崇政殿等等,规模极为雄伟壮丽。
东京城内有四条宽阔笔直的大道,称作“御路”,作十字形相交,分别通向外城的南薰等四正门道旁有人行道、水沟及绿化地。
从大道又分出若干纵横交错的道路,多呈直角相交,将城区划分成若干方格形称作“坊”的居民区商市则设于内城宣德门至州桥以东的潘楼街土市子及相国寺一带。
以后随着城市商业的发达,坊与市的界限被突破,商店多沿街设立,城东南汴河东水门沿岸的市区,竟延伸至七八里以外。
若是一味的强攻汴梁,即便是十几万金军精锐全部死光了,也未必能攻下汴梁城,幸运的是汴梁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人口太多了,巨大的粮食压力,在和平年代,靠着汴河的转运,还不是太困难。
一旦到了战争时期,被掐断了汴河,断绝了外来的粮草,汴梁就会出现饥荒。
可能最后,汴梁不会被攻破,却可能被饿死。
攻陷汴梁的战略,重点不在于攻破汴梁的城防,而是消灭外来的援军。只要是援军灭了,汴梁可能不战而降。
汴梁失守,已经成为了定局。
在相关的历史书籍中,宋朝君臣留给后人的印象无非两点:弱智与软弱。
软弱可以理解,宋朝文人太多,文人多缺乏勇气。
可是脑残就不能苟同了,身为朝廷重臣,哪一个不是步步拼杀上来,勾心斗角不断,决定不脑残。
他们可能不懂军事,可能犯下诸多错误,但是绝对不脑残。
关于靖康之耻,历史记载很多,评论也很多,无非是说,皇帝无能,军队不给力,或者是投降派投降,或者是金人凶残等等,却是唯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士大夫的背叛,军队的背叛。
历史,是文人写成的,文人也掌控者历史的话语权,关于文人的诸多负面的信息,也是被掩饰,美化,甚至是曲解!
比如,历史上写到李纲是抗金英雄,似乎是因为他被驱除,才导致抗金失败,才导致靖康之耻。
史书也是把他写成诸葛武侯,似乎谈笑之间,金军尽数灰飞烟灭。
其实,李纲只是一个文人,不懂军事,汴梁二十万守军守城,八万金军攻城,结果是勉强保住城池。在援救河东的战略中,李纲也是屡战屡败,精锐尽数覆没,最后遭到贬福建;
他一直主张坚守汴梁,反对迁都,而不顾及实际上汴梁的危局,最后酿成了恶果。
同样是身为主战派,他却与种师道不和,导致抗金派内部分裂,致使局势崩坏。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当也仅仅是如此,没有史书上说得那样厉害。
有人怪宋徽宗,的确在宋朝,皇族几乎是远离着政治,他们不参军,也不从政只是如寄生虫一般的活着,而历代的宋朝皇帝也是忌惮皇族,深恐夺位。
他们唯一的用处,就是皇帝驾崩,又无子的情况下,充当替补,接替皇位。
一个远离与政治的皇族子弟,陡然间成为皇帝,根本不熟悉政务,结果是朝堂内乱臣不断,搞得乱糟糟一片。
宋徽宗一直不傻,朝中局势,群臣心态,天下变化,他一直清清楚楚。
只是清楚的知道发生的一切,并不意味着能改变什么。
就像许多人也知道,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好大学,可是在实践中,却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计划依旧是计划,没有最后实现。
宋徽宗登基之初,也是励精图治,想要干一番事业,做一个好皇帝,可是实践中才发觉,他有些眼高手低,国事之艰难,远远的超过了写诗作画,事事不如人意。
在一些列打磨之后,渐渐失去了兴趣,安然于诗画之中。而将朝中繁杂之事交给了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人,这些人不是清官,也不是能吏,没有王安石司马光之流的才干,可是至少忠心,可以替他解决麻烦事。
比如,在历史书上说宋钦宗,软弱无能,任用投降派,赶走李纲,屈辱求和,放松秋防,没有加固黄河防线,在甚至是到金营求和,最后不归。似乎宋钦宗,就是一个废物、脑残,智障患者。
可是真实的历史是,宋钦宗一点也不脑残,也不是废物。
任用投降派,是因为满朝上下,十个人七个都是投降派。
不任用投降派,等于是将七层的大臣排斥出朝堂,轻则是朝堂动荡,重则是皇位不保。
赶走李纲,是因为河东兵败,河东兵败赶走了一大群人,也不在乎他一人。
而放松秋防,没有加固黄河防线,不是宋钦宗不知道秋防重要性,而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火耗严重,根本无力秋防。
历史上,关于靖康之耻的记载是,金军威逼汴梁城下,外城一个城门失守。
那时金军要求议和,要求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到金营谈判,结果到了金营结果被扣押,签订了降表,最后被押到了金国当奴隶。
世人总是会说,宋朝的这两个皇帝,脑袋有问题,好好的不在汴梁呆着,为何要去送死。
可真实的情况是,他们不得不去。因为满朝大臣都是要求他们前去议和,他们不得不去,若是不去,轻则是发生兵变,重则是“莫名其妙”死去。
在大宋,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士大夫架空了皇帝,皇帝不得不屈从与士大夫意见,尽管有时士大夫的意见是错误的。
宋朝皇帝,是士大夫权力的代言者,必须是符合士大夫利益,尽管很多情况下,士大夫利益与大宋利益相冲突。
汴梁危机时刻,面对金军入侵,士大夫利益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保存士大夫利益,他们不得不抛出弃子,而宋钦宗,宋徽宗就是弃子。
而大宋一朝,与其说是皇帝掌控者军权,不如说是士大夫掌控者军权。
那时,两位宋朝皇帝只能是识时务,前往金军,献上降表,甚至是被押解而走。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们已经指挥不动军队了。
他们若是誓死抵抗,可能不等城破,他们就莫名其妙的死去,或是被暗杀;或是被献给了金军。
一个国家的腐败,首先开始于官僚的腐败,接着是司法的腐败,接着是教育的腐败,最后是军队的腐败。当一个国家的军队腐败到了极致的时刻,这个国家也是无药可救,即便是秦始皇复生,汉武帝转世,朱重八降临,也是无力回天,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国家灭亡。
大宋空有百万大军,可是却不能保卫首都,导致首都沦陷,半壁江山丢失。为何如此,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官僚、司法、教育,乃至是军队,都是腐败到了极点,根本无力回天。此时的宋朝出现了一个现象,反腐败是找死,不反腐败是等死。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一个国家将要灭亡,远远不是某一个人能够支撑不倒的。大宋将要灭亡了,试图充当独木,撑起倒塌的大厦,必然是悲剧的,种师道不行,李纲也不行,皇帝自己也不行。
想要当独木,撑起倒塌的大厦,运气不好,就是李鸿章之流!
真实历史,其实没有人知道。